什么是禅茶?_小兰花属于什么茶?舒城小兰花茶介绍
选书网 > 小兰花属于什么茶?舒城小兰花茶介绍 > 什么是禅茶?
字体:      护眼 关灯

什么是禅茶?

  
  禅茶指的是寺院僧人种植、采制、饮用的茶。主要用于供佛、待客、自饮、结缘赠送等。禅是一种境界。

  中国禅茶文化精神概括为正、清、和、雅。茶与禅本是两种文化,在其各自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发生接触并逐渐相互渗入、相互影响,最终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即禅茶文化。

  茶与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的无可代替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的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同之处。

  茶味与禅味天生便是同一种兴味。茶冲淡清苦的滋味与之苦相统一,品茗时的先苦后甘、啜苦咽甘的特点,有助于佛家在修习时,参破苦谛,妙悟。茶有,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且不发(抑制性欲)坐禅时必须息心静虑,节制饮食,头正背直,不委不倚,通夜不眠。茶能够帮助坐禅者提神益思,抑制欲望;另外,饮茶环境讲究静,静才能涤除玄鉴、澄怀味象,佛教也主静,静虑才能参悟佛理。

  禅茶历史渊源

  西汉公元前52年,吴理真在四川蒙顶山种下七株茶树开创了世界上人工种植茶叶的先河,吴理真因此被敬为茶祖。公元前4年,佛教传入中国后,吴理真在蒙顶山脱发,亦佛亦茶,首创佛茶一家,被尊称为禅师。唐代人封演在《封氏见闻录》中记录北宗禅习茶的情景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唐人陆羽被世人尊称为茶圣,寺院出身,三岁时就被禅师收养,从小练得一手采制、煮茶的高超技艺。他撰写的《茶经》记述了茶的历史、种植、加工以及茶具、品茶习俗等。

  唐代南系统禅僧也注重饮茶。唐末五代,河北赵州禅师以吃茶去的机锋接引。据《景德传灯录》卷十记载,赵州问新到僧:曾到此间么?僧答:曾到。赵州曰:吃茶去。又问僧,僧答:不曾到。赵州曰:吃茶去。这就是禅宗历史上著名的赵州吃茶去公案。

  宋代著名禅师圆悟克勤,在湖南夹山著就禅宗第一书《碧岩录》并悟出之道。曾手书茶禅一味四字,将其馈赠参学的日本弟子荣西。至今圆悟手书原迹仍被收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日本茶道因此也有茶禅一味的。

  唐宋禅寺中专门设有茶寮,以供僧人吃茶;在诸寮舍司煎点茶的设有专门的职位,称为茶头。规则要求每日在佛前、祖前、灵前供茶;新住持晋山,也有点茶、点汤仪式;甚至还有专门以茶汤开筵的,美名其曰茶汤会。

  日本禅寺的庭院也有茶亭、茶寮茶亭建筑雅致,环境清幽,是我国禅寺茶堂茶寮在日本的发展。可以说中国品茶之风始于寺院,盛行于寺院,唐宋之后,品茶之风更盛。然后普及到文人、士大夫、皇宫贵族,直至广泛的社会大众。

  禅茶文化内涵

  禅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禅茶的正就是八正道,清就是清净心,和就是敬,雅就是脱俗。

  一、禅茶与八正道

  泡茶、喝茶,可以说与修行的教诲八正道一致。因为泡茶时,要以正定的心境,集中精神才有好的色、香、味。此外,静静地喝茶的态度,也类似于坐禅修行法。有句话说:茶禅一味即喝茶和修禅是一个味道。

  八正道的解释有两种含义:一是的八正道,即是正确的一种标准。二是出世间的八正道,是修习道之修所应遵行的生活标准。因此可以这么说,八正道是任何修法之皆应完成的生活方式和修行态度,唯有依八正道才能真正净化修行者的身心。它是一条通过(戒)、理性(慧)与精神净化()而走向体证世间及实相的路径。所谓正思维、正语、正业、正正命、正念、正定为八正道。

  1.正见:正确的知识和见解就是正见,反之为邪见。世俗生活中的正见是指一些正确经验所积累的知识、善良的心肠,理性恪守的情操,通过名称、标志及事物的相貌与形状而产生的一种分辨体系,有一定的相对性。出世间的正见指依教义保持慧照分明,见理正确。但根本上讲,出世间正见则只有在明心见性后的人才会真正拥有,只有通过修习正确的禅定及一切杂念与染著后才能生起。

  2.正思维:没有贪、嗔、痴等的情况下,依正见观察、思维,如理地作出决定的过程和状态,所以正思维又称为正欲或正志,也只有由正思维才能做出正确之身口意三业的行为。比如脑海里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等,都是正思维的表现。出世间的正思维则指依佛学义理作想作观,利于我们断惑证真。在品茶时,应该暂时放下世间名利、是非人我,以一颗谦虚的心、无染的心来品茶。

  3.正语:不撒谎,不花言巧语,不搬弄是非,不发表引起两者间的憎恨、敌意及不和之言论,不粗恶口骂人,不苛刻、酷毒之讽刺,不作无意义之空谈。等等就是正语。所谓直心为道场,修行人须光明磊落、坦荡荡、和蔼可亲地说话做事。出世间正语要求较严,不专心四处游说、行咒术、算卜、仰观星宿等言辞即是没做到正语。品茶时当然不可论及东家长西家短的是非以及谈论与破迷开悟、离得乐无关的事情。

  4.正业:不违法,不侵害一切利益的行为和职业等就是正业。修道时修无漏慧,住于清净梵行之中,在行住坐卧中正念而住也为正业。日常生活中,比如我们从事赌、淫、盗、猎、宰屠、毒品、军火买卖等都为邪业。而且这个盗很广义,我们占小便宜,甚致偷税漏税都是盗。因此,凡不属于我们的利益我们硬要占为己有都为盗。禅茶人当然要坚守正业。

  5.正命:以合法不损害众生利益的谋生方式来维持,乃至不贩卖众生、军火、器具、毒品或嫖赌等行为或行业都为正命的一种体现。若是人,则是修行,如法求衣服、饮食、坐卧具、病缘医药,不贪图等为正命。

  6.正精进:如法认真地修行等都为正精进。反之为邪精进。将木鱼视为之一,认为鱼昼夜都不合眼,因此用木制成鱼形,以敲击木鱼警戒僧众昼夜思道,努力修行,这就是正精进的表现。吃茶就老老实实吃茶,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一门深入。

  7.正念:以世间法来说,不生邪恶之心念,称为正念,反之则是邪念。以修行来说,即是忆念,生出信持正法的念头,念经、念等都为正念,否则即是失去了正念。在高层次修法中,哪怕有不和犯恶的心念也为失去正念。时时刻刻不离禅茶之平常心。

  8.正定:日常生活中,信守正念,不为外境诱惑而沉论、迷失也为正定。对于修行而言,对境即是正定,正确的禅定是我们转识成智的有力保障(由定发慧)。外道气功也修禅定,有的则很可能是邪定(易走弯路或走火入魔)。修习正定者才有开启大智慧的无上。

  禅茶与清净心

  清净心,即无垢无染、无贪无嗔、无痴无恼、无怨无忧、无系无缚的空灵湛寂明澈、无住的纯净妙心。也就是离烦恼之迷惘,即之明净,止暗昧之沉沦,登之逍遥。有了清净心,则失意事来能治之以忍,快心事来能视之以淡,荣宠事来能置之以让,怨恨事来能安之以忍,烦乱事来能处之以静,忧悲事来能平之以稳品茶就是需要清净心,禅茶首先要静然后再进入净;静者歇却狂心,净者一尘不染。

  经常听到佛教的朋友们说,一般所说的发心,不外乎出点钱出点力,这是发小的心。经典上说发,什么是发菩提心?大彻大悟而,这是真发心。发菩提心又叫发大悲心,真开悟了,才可以,才可以牺牲自我度一切众生。大悲心是菩提心的行用,菩提心是大悲心的体,那么,菩提心的相呢?就是所讲的清净心。诸大菩萨虽然大大慈大悲中,却是清清净净。菩提者也,悟了道,得了清净心,才进入大慈大悲。

  发了清净心又什么好处?可以远离诸病。什么病?头疼、牙痛、胃痛、心脏病、肝脏病、肾脏病,这些是肉体地水火风四大不调所引起有形的病,还有属于心理无形的病,诸如一切烦恼,一切希求,一切,贪、嗔、痴、慢、疑等等都是病。

  宋代慈明禅师喜欢呵佛骂祖,骂人是他的教育法,他的骂是出了名的,他的佛法可也了不起。当时的驸马爷是他的同参道友,也开悟了的,临死前,写封信给慈明,告诉他要走了。慈明乘船赶去,驸马等他一到,两人谈了几句就走了。慈明禅师在回程的船上,突然中风,嘴巴歪斜。

  他的徒弟急得不得了,说:师父啊!您是悟了道的一代大师,现在嘴巴歪了,回去怎么见人?

  这位师父平日爱骂人,呵佛骂祖惯了,现在果报来了,嘴巴都骂歪了,这怎么办?

  慈明禅师说:别急!不用担心!然后双手托住下巴,用力一扭,说:你看!这不就好了!果然嘴就不歪了。慈明何以有此本事?

  禅茶与六和敬

  禅茶的和就是六和敬,六和敬是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1.身和同住:大家同住在一起,必须要做到身业清净,和睦相处,大家在一起品茶修行,必须做到互相包容。

  2.口和无诤:不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要说爱语、柔软语、正语、真实语、实义语。把握说话五原则:

  ①仔细聆听,想了再说;

  ②语音清楚,语词恰当;

  ③语气温和,态度诚恳;

  ④内容丰富,幽默风趣;

  ⑤不说他过,紧守秘密。

  大家在一起品茶,必须要做到语业清净,即说话的语气,要谦和礼貌,悦耳可爱,不宜恶口粗声,引人不快,以致发生争吵的事件。

  3.意和同悦:心是一切行为、语言的基础。有什么样的心,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语言,进而形成什么样的世界。佛弟子端心正意,一心正念。以三学调伏自心,以出离心解脱烦恼,以菩提心自利利他,以心和四无量心广度众生。日用平常保持精进心、至诚心、深心、发愿心、大慈大悲心、大智心、大愿心、平等心、同理心、光明心、自在心、空心、柔软心、清净心、通达心。面对一切人事物时,于内心作意欣乐:广大意乐、长时意乐、意乐、荷恩意乐、大志意乐、纯善意乐。大家在一起品茶,必须要做到意业清净,即要有善良的用意,坦白的胸怀,有值得欢心快意的事,要大家一起分享,不要为求个人的欢乐而不顾大众的欢乐,或把个人的快乐建筑在大众的之上。

  4.戒和同修:戒是无上菩提本,百善戒为先。戒是定慧二学的根本,无戒则定慧彷佛盖在沙滩上的高楼,容易倒坍。无规矩不足以成方圆,乃是维持教团的柱石,目的都是在消极止恶和积极行善,只有遵守了禅茶的仪规才能更好的进入禅茶一味的境界。

  5.见和同解:知见决定一个人或团体的走向与成败,佛教最重正知正见。但随着佛教二千五百余年的发展,不同宗派传承发展出各自的知见,佛弟子宜全盘了解,不应北传讥南传为小乘,南传否定北传为非佛说,密教斥显教为不究竟,应该互相包容。而作为禅茶文化的研究大家都应该抱着一个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目的。

  6.利和同均:大家所获得的利益,包括财利和法利。不论是经济上的财利,或知识上的法利,必须要大家平均分配,平等享受,不因厚此薄彼,使之发生利害冲突,或养成营私肥己的恶习,不能使教财成为公产,致引起争权夺利的纠纷,会影响到教团的破产。不仅大家一起品尝禅茶甘露而且还要分享禅茶带给大家的法喜。

  禅茶与雅

  正确,合乎规范是名为雅;情趣高尚、超凡脱俗、意趣深远、正而不邪都是雅;富贵不矜、贫贱不卑、出淤泥不染、做而无做、无做而做是谓高雅。

  古今茶人无不以品茗谈心为雅事,以茶人啜客为雅士,雅对中国茶文化影响最深。

  禅之精神在于悟,茶之意境在于雅,茶承禅意,禅存茶中,把茶的内在精神体验用语言和艺术表现出来就是雅,而雅所蕴涵的茶的无限是需要吃茶去才能体验的。而作为禅茶一味的禅茶必须是传统的茶之雅与对佛法的领悟的有机结合。

  禅茶之旨趣就是籍雅来体悟佛法之空性。宇宙间万事万物包括人类自身在内它的本体都是四大所成,即地、水、火、风这四大所成,在禅茶茶道中四大均有所表,即茶具表地大,沏茶之水表水大,给茶水加温之热力表火大,行茶道之动作或品茶表风大。禅茶虽然是空,但禅茶含万法。这里所指的性空的性不是物理学和生物学意义上的物性,而是指一种不依条件(缘)的独立存在的自性(自体),自性的含义是自己有、自己成、自己规定自己、本来如此、实在恒常的意义,人们只要冷静反复推论思考就会领会,不依任何条件的绝对的独立存在的自性是根本没有的。佛法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各种条件(缘)而生,任何事物都是缘生则生、缘阙则阙,即产生该事物的条件具备了,该事物就产生而存在,条件不具备,就不能产生。缘生的事物不能离缘而存在,这就叫作无自性,即性空。

  佛法讲的用意是要人们认清宇宙人生的真相,以解除身心的束缚,获得解脱和自在。能积极进取、淡泊名利、乐于助人、不图回报,既利于社会,又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些人因不了解有的空性本质,过分执着有,把有当作一种永恒不变的存在,这是一种贪欲的人生,一个人对有看得太重,贪得无厌,欲壑难填,那么他就会烦恼痛苦。佛法就用四大皆空、万有性空来破除他们对世间假有的常见。世间还有一些人,他们虽能看出有的虚幻实质,但因不了解缘起事物的作用不空,相续不空,认为世界一切万物既然是虚幻的,那么生存还有什么意义呢?于是他们中有的人不顾伦理、社会,放纵自己、为所欲为;还有的人则是消极厌世、颓废。这两种人生态度才是虚无主义。佛法就以性空妙有、相续不空来破除他们执着空的断见。

  佛法是用四大皆空来破除迷界的旧执着盲目贪婪、极端自私的人生态度,用相续不空来建立悟界的新观念积极奉献、造福人类的人生观。禅茶文化精神

  禅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这一种精神决定了禅茶文化具有一种不同于哲学和伦理学的社会化育功能。禅茶文化离不开人文关怀,离不开人生日用,离不开禅的关照与感悟,离不开茶的精清、淡洁、涤烦、致和修养功夫。从这个角度来看,将禅茶文化的功能定位在包容、分享、结缘这八个字上,最为恰当;既理事圆融,又雅俗同归,具有在人生日用事中普遍落实和操作的现实意义。

  一、感恩

  用感恩的心态喝这杯茶,这杯茶就不仅仅是一碗茶汤,而在其中充满人文精神,充满了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相互成就、共融共济、同体不二的精神,化解,发扬正气,成就和气。

  二、包容

  用分享的心态来喝这杯茶,人间的恩恩怨怨都会像片片茶叶一样,把芳香甘美溶化到洁净的淡水中,变成有益于优化彼此身心气质的醍醐甘露,人间的正气和气就会在把盏相敬中得到落实。

  三、分享

  用分享的心态来喝这杯茶,培养我们推己及人的仁爱胸怀,想到人间还有诸多苦痛,想到社会还有种种缺陷,每个人都有责任把爱奉献给对方,少一点私欲,多一分公心;少一点冷漠,多一份爱。

  四、结缘

  用结缘的心态来喝这杯茶,以茶汤的至味,同所有人结茶缘,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让法的智慧,佛的慈悲,茶的香洁,善的和谐,净化人生,祥和社会。

  禅茶文化的精神正、清、雅;禅茶文化的功能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将正气溶入感恩中,将清气溶入包容中,将和气溶入分享中,将雅气溶入结缘中;在弘扬禅茶文化的精神和落实禅茶文化,发挥禅茶文化凝集人心、化解矛盾、优化自身素质、和谐自他关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弘扬禅茶文化的根本社会价值所在。

  禅茶茶道用具

  1.碳炉一个;2.陶制烧水壶一把;3.根雕茶桌一张;4.兔毫盏若干个;5.茶洗一个;6.有把手的泡壶一把;7.香炉一个;8.香一支;9.木鱼一个;10.磬一个;11.铁观音茶十克至十五克;12.茶道一套;13.佛乐磁带一合。

  禅茶基本程序

  1.──焚香合掌;

  2.调息──达摩面壁;

  3.煮水──丹霞烧佛;

  4.候汤──法海听潮;

  5.洗杯──法轮常转;

  6.烫壶──香汤浴佛;

  7.赏茶──拈花;

  8.投茶──菩萨如狱;

  9.冲水──漫天法雨;

  10.洗茶──万流归宗;

  11.泡茶──涵盖乾坤;

  12.分茶──偃流水声;

  13.敬茶──普渡众生;

  14.闻香──五气朝元;

  15.观色──曹溪观水;

  16.品茶──随波逐浪;

  17.回味──圆通妙觉;

  18.谢茶──再吃茶去。

  禅茶属于茶艺。自古有茶禅一味之说,禅茶中有禅机,禅茶的每道程序都源自佛典、启迪佛性,昭示佛理。

  禅茶茶艺还是最适合用于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茶艺,套禅茶茶艺共十八道程序,使大家放下世俗的烦恼,抛弃功利之心,以平和虚静之心,来领略茶禅一味的真谛。

  1.礼佛:【焚香合掌】同时播放《赞佛曲》、《》、《戒定真香》、《》等梵乐或梵唱,让幽雅平和的佛乐声,像一只温柔的手,把人的心牵引到虚无缥缈的境界,使人烦躁不宁的心平静下来。

  2.调息:【达摩面壁】达摩面壁是指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禅的故事。面壁时助手可伴随着佛乐,有节奏的敲打木鱼和磬,进一步营造祥和和肃穆的气氛。

  主泡者应指导客人随着佛乐静坐调息。静坐的姿势以佛门七支坐为最好。所谓七支坐法,就是指在静坐时肢体应注意七个要点:

  其一,双足跏趺也称为双盘足。如果不能双盘亦可用单盘。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做如意坐。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做金刚坐,开始习坐时,有人连单盘也做不了,也可以把双腿交叉架住。

  其二,脊梁直竖,使背脊每一个骨节都如算盘珠子迭竖在一起样,使肌肉放松。

  其三,左右两手环结在丹田下面,平放在胯骨部份。两手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两个大拇指轻轻相抵。这叫结手印也叫做印或定印。

  其四,左右双肩稍微张开,使其平整适度,不可沉肩弯背。

  其五,头正,后脑稍微向后收放,前腭内收而不低头。

  其六,双目似闭还开,视若无睹,目光可定在座前七、八公尺处。

  其七,舌头轻微舔抵上腭,面部微带笑容,全身神经与肌肉都自然放松。

  在佛乐中保持这种静坐的姿势10-15分钟。静坐时应配有坐垫,坐垫厚约两、三寸。如果配有椅子,亦可正襟危坐。

  3.煮水:【丹霞烧佛】在调息静坐的过程中,一名助手开始生火烧水,称之为丹霞烧佛。丹霞烧佛典出于《祖堂集》卷四。据记载丹霞天然禅师于惠林寺遇到天寒,就把佛像劈了烧火取暖。寺中主人讥讽他,禅师说:我焚佛尸寻求。(即佛骨)主人说:这是木头的,哪有什么子。禅师说:既然是这样,我烧的是木头,为什么还要责怪我呢?于是寺主无言以对。丹霞烧佛时要注意观察火相,从燃烧的火焰中去的短促以及生命的辉煌。

  4.侯汤:【法海听潮】佛教认为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从小中可以见大,从煮水候汤听水的初沸、鼎沸声中,人们会有法海潮音,随机普应的感悟。

  5.洗杯:【法轮常转】法轮常转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二十。径山宝印禅师云:初成正觉于鹿野苑中,转法轮,陈如最初悟道。法轮喻指佛法,而佛法就日常平凡的生活琐事之中。洗杯时眼前转的是杯子,心中动的是佛法,洗杯的目的是使茶杯洁净无尘;礼佛修身的目的是使心中洁净无尘。在转动杯子的手法洗杯时,或许可看到杯转而心动悟道。

  6.烫壶:【香汤浴佛】佛教最大的节日有两天:一是四月初八的日,二是七月十五的自恣日,这两天都叫。佛诞日要举行浴佛,及们要用香汤沐浴太子象(即释迦牟尼佛像)。用开水烫洗茶壶称之为香汤浴佛,表示佛无处不在,亦表明即心即佛。

  7.赏茶:【佛祖拈花】佛祖拈花微笑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一。据载:世尊在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藏,妙心,实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柯迦叶。借助佛祖拈花这道程序,向客人展示茶叶。

  8.投茶:【菩萨入狱】地藏王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据佛典记载,为了救度众生,救度鬼魂,地藏王菩萨表示:我不下,谁下地狱?地狱中只要有一个鬼,我永不成佛。投茶入壶,如菩萨入狱,赴汤蹈火,泡出的茶水可振万民精神,如菩萨救度众生,在这里茶性与佛理是相通的。

  9.冲水:【漫天法雨】佛法无边,润泽众生,泡茶冲水如漫天法雨普降,使人如醍醐灌顶,由迷达悟。壶中升起的热气如慈云氤氲,使人如沐浴春风,心萌善念。

  10.洗茶:【万流归宗】五台山著名的金阁寺有一副对联:一尘不染清静地,万善同归般若门。茶本洁净仍然要洗,追求的是一尘不染。佛教传到中国后,一花开五叶,千佛万神各门各派追求的都是大悟大彻,万流归宗,归的都是般若之门。般若是梵语音译词,即无量智能,具此智能便可成佛。

  11.泡茶:【涵盖乾坤】涵盖乾坤典出于《五灯会元》卷十八。惠泉禅师曰:昔日云门有三句,谓涵盖乾坤句,截断众流句,随波逐流句。这三句是云门宗的三要义,涵盖乾坤意谓真如佛性处处存在,包容一切,万事万物无不是真如妙体,在小小的茶壶中也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佛理和禅机。

  12.分茶:【偃溪水声】偃溪水声典出于《景德传灯录》卷十八。据载有人问师备禅:学人初入禅林,请大师指点门径。师备禅师说:你听到偃溪水声了?来人答:听到,师备便告诉他:这就是你悟道的入门途径。禅茶茶艺讲究:壶中尽是三千水,分茶细听偃溪水声。斟茶之声亦如偃溪水声可启人心智,警醒心性,助人悟道。

  13.敬茶:【普渡众生】慧能有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似觅兔角。菩萨是梵语的略称,全称应为菩提萨陲。菩提是觉悟,萨陲是有情。所以菩萨是上求大悟大觉──成佛;下求有情普渡众生。敬茶意在以茶为媒体,使客人从茶的苦涩中品出人生百味,达到大彻大悟,得到大智大慧,故称之为普渡众生。

  14.闻香:【五气朝元】三花聚顶,五气朝元是佛教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五气朝元即做深呼吸,尽量多吸入茶的香气,并使茶香直达颅门,反复数次,这样有益于。

  15.观色:【曹溪观水】曹溪是地名,在广东曲江县双峰山下,公元676年(唐仪凤二年),六祖慧能住持曹溪宝林寺,此后曹溪被历代禅者视为禅宗祖庭。曹溪水喻指禅法。《密庵语录》载:凭听一滴曹溪水﹐散作皇都内苑春。观赏茶汤色泽称之为曹溪观水,暗喻要从深层次去看是色是空;同时也提示:曹溪一滴,源深流长(《塔铭九卷》)。

  16.品茶:【随波逐浪】随波逐浪典出于《五灯会元》卷十五。是云门三句中的第三句。云门宗接引学人的一个原则,即接物,去自由自在地体悟茶中百味,对苦涩不厌憎,对甘爽不偏爱,只有这样品茶才能心性闲适,旷达洒脱,才能从茶水中平悟出禅机佛礼。

  17.回味:【圆通妙觉】圆通妙觉即大悟大彻,即之灵觉。品了茶后,对前边的十程序,再细细回味,便会:有感即通,千杯茶映千杯月;圆通妙觉,万里云托万里天。干隆皇帝登上五台山菩萨顶时,曾写过一联:性相真如华海水﹐圆通妙觉法轮铃。这是他登山的体会,稍做改动:性相真如杯中水;圆通妙觉烹茶声。即是品禅茶的绝妙感受。佛法佛理就在日常最平凡的生活琐事之中,佛性真如就在人们自身的心底。

  18.谢茶:【再吃茶去】饮罢了茶要谢茶,谢茶是为了相约再品茶。茶禅一味。茶要常饮,禅要常参,性要常养,身要常修。中国前佛教协会会长赵仆初先生讲得最好: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禅茶文化精神

  禅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这一种精神决定了禅茶文化具有一种不同于哲学和伦理学的社会化育功能。禅茶文化离不开人文关怀,离不开人生日用,离不开禅的关照与感悟,离不开茶的精清、淡洁、涤烦、致和修养功夫。从这个角度来看,将禅茶文化的功能定位在包容、分享、结缘这八个字上,最为恰当;既理事圆融,又雅俗同归,具有在人生日用事中普遍落实和操作的现实意义。

  一、感恩

  用感恩的心态喝这杯茶,这杯茶就不仅仅是一碗茶汤,而在其中充满人文精神,充满了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相互成就、共融共济、同体不二的精神,化解,发扬正气,成就和气。

  二、包容

  用分享的心态来喝这杯茶,人间的恩恩怨怨都会像片片茶叶一样,把芳香甘美溶化到洁净的淡水中,变成有益于优化彼此身心气质的醍醐甘露,人间的正气和气就会在把盏相敬中得到落实。

  三、分享

  用分享的心态来喝这杯茶,培养我们推己及人的仁爱胸怀,想到人间还有诸多苦痛,想到社会还有种种缺陷,每个人都有责任把爱奉献给对方,少一点私欲,多一分公心;少一点冷漠,多一份爱。

  四、结缘

  用结缘的心态来喝这杯茶,以茶汤的至味,同所有人结茶缘,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让法的智慧,佛的慈悲,茶的香洁,善的和谐,净化人生,祥和社会。

  禅茶文化的精神正、清、雅;禅茶文化的功能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将正气溶入感恩中,将清气溶入包容中,将和气溶入分享中,将雅气溶入结缘中;在弘扬禅茶文化的精神和落实禅茶文化,发挥禅茶文化凝集人心、化解矛盾、优化自身素质、和谐自他关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弘扬禅茶文化的根本社会价值所在。

  禅茶茶道用具

  1.碳炉一个;2.陶制烧水壶一把;3.根雕茶桌一张;4.兔毫盏若干个;5.茶洗一个;6.有把手的泡壶一把;7.香炉一个;8.香一支;9.木鱼一个;10.磬一个;11.铁观音茶十克至十五克;12.茶道一套;13.佛乐磁带一合。

  禅茶基本程序

  1.──焚香合掌;

  2.调息──达摩面壁;

  3.煮水──丹霞烧佛;

  4.候汤──法海听潮;

  5.洗杯──法轮常转;

  6.烫壶──香汤浴佛;

  7.赏茶──拈花;

  8.投茶──菩萨如狱;

  9.冲水──漫天法雨;

  10.洗茶──万流归宗;

  11.泡茶──涵盖乾坤;

  12.分茶──偃流水声;

  13.敬茶──普渡众生;

  14.闻香──五气朝元;

  15.观色──曹溪观水;

  16.品茶──随波逐浪;

  17.回味──圆通妙觉;

  18.谢茶──再吃茶去。

  禅茶属于茶艺。自古有茶禅一味之说,禅茶中有禅机,禅茶的每道程序都源自佛典、启迪佛性,昭示佛理。

  禅茶茶艺还是最适合用于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茶艺,套禅茶茶艺共十八道程序,使大家放下世俗的烦恼,抛弃功利之心,以平和虚静之心,来领略茶禅一味的真谛。

  1.礼佛:【焚香合掌】同时播放《赞佛曲》、《》、《戒定真香》、《》等梵乐或梵唱,让幽雅平和的佛乐声,像一只温柔的手,把人的心牵引到虚无缥缈的境界,使人烦躁不宁的心平静下来。

  2.调息:【达摩面壁】达摩面壁是指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禅的故事。面壁时助手可伴随着佛乐,有节奏的敲打木鱼和磬,进一步营造祥和和肃穆的气氛。

  主泡者应指导客人随着佛乐静坐调息。静坐的姿势以佛门七支坐为最好。所谓七支坐法,就是指在静坐时肢体应注意七个要点:

  其一,双足跏趺也称为双盘足。如果不能双盘亦可用单盘。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做如意坐。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做金刚坐,开始习坐时,有人连单盘也做不了,也可以把双腿交叉架住。

  其二,脊梁直竖,使背脊每一个骨节都如算盘珠子迭竖在一起样,使肌肉放松。

  其三,左右两手环结在丹田下面,平放在胯骨部份。两手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两个大拇指轻轻相抵。这叫结手印也叫做印或定印。

  其四,左右双肩稍微张开,使其平整适度,不可沉肩弯背。

  其五,头正,后脑稍微向后收放,前腭内收而不低头。

  其六,双目似闭还开,视若无睹,目光可定在座前七、八公尺处。

  其七,舌头轻微舔抵上腭,面部微带笑容,全身神经与肌肉都自然放松。

  在佛乐中保持这种静坐的姿势10-15分钟。静坐时应配有坐垫,坐垫厚约两、三寸。如果配有椅子,亦可正襟危坐。

  3.煮水:【丹霞烧佛】在调息静坐的过程中,一名助手开始生火烧水,称之为丹霞烧佛。丹霞烧佛典出于《祖堂集》卷四。据记载丹霞天然禅师于惠林寺遇到天寒,就把佛像劈了烧火取暖。寺中主人讥讽他,禅师说:我焚佛尸寻求。(即佛骨)主人说:这是木头的,哪有什么子。禅师说:既然是这样,我烧的是木头,为什么还要责怪我呢?于是寺主无言以对。丹霞烧佛时要注意观察火相,从燃烧的火焰中去的短促以及生命的辉煌。

  4.侯汤:【法海听潮】佛教认为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从小中可以见大,从煮水候汤听水的初沸、鼎沸声中,人们会有法海潮音,随机普应的感悟。

  5.洗杯:【法轮常转】法轮常转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二十。径山宝印禅师云:初成正觉于鹿野苑中,转法轮,陈如最初悟道。法轮喻指佛法,而佛法就日常平凡的生活琐事之中。洗杯时眼前转的是杯子,心中动的是佛法,洗杯的目的是使茶杯洁净无尘;礼佛修身的目的是使心中洁净无尘。在转动杯子的手法洗杯时,或许可看到杯转而心动悟道。

  6.烫壶:【香汤浴佛】佛教最大的节日有两天:一是四月初八的日,二是七月十五的自恣日,这两天都叫。佛诞日要举行浴佛,及们要用香汤沐浴太子象(即释迦牟尼佛像)。用开水烫洗茶壶称之为香汤浴佛,表示佛无处不在,亦表明即心即佛。

  7.赏茶:【佛祖拈花】佛祖拈花微笑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一。据载:世尊在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藏,妙心,实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柯迦叶。借助佛祖拈花这道程序,向客人展示茶叶。

  8.投茶:【菩萨入狱】地藏王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据佛典记载,为了救度众生,救度鬼魂,地藏王菩萨表示:我不下,谁下地狱?地狱中只要有一个鬼,我永不成佛。投茶入壶,如菩萨入狱,赴汤蹈火,泡出的茶水可振万民精神,如菩萨救度众生,在这里茶性与佛理是相通的。

  9.冲水:【漫天法雨】佛法无边,润泽众生,泡茶冲水如漫天法雨普降,使人如醍醐灌顶,由迷达悟。壶中升起的热气如慈云氤氲,使人如沐浴春风,心萌善念。

  10.洗茶:【万流归宗】五台山著名的金阁寺有一副对联:一尘不染清静地,万善同归般若门。茶本洁净仍然要洗,追求的是一尘不染。佛教传到中国后,一花开五叶,千佛万神各门各派追求的都是大悟大彻,万流归宗,归的都是般若之门。般若是梵语音译词,即无量智能,具此智能便可成佛。

  11.泡茶:【涵盖乾坤】涵盖乾坤典出于《五灯会元》卷十八。惠泉禅师曰:昔日云门有三句,谓涵盖乾坤句,截断众流句,随波逐流句。这三句是云门宗的三要义,涵盖乾坤意谓真如佛性处处存在,包容一切,万事万物无不是真如妙体,在小小的茶壶中也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佛理和禅机。

  12.分茶:【偃溪水声】偃溪水声典出于《景德传灯录》卷十八。据载有人问师备禅:学人初入禅林,请大师指点门径。师备禅师说:你听到偃溪水声了?来人答:听到,师备便告诉他:这就是你悟道的入门途径。禅茶茶艺讲究:壶中尽是三千水,分茶细听偃溪水声。斟茶之声亦如偃溪水声可启人心智,警醒心性,助人悟道。

  13.敬茶:【普渡众生】慧能有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似觅兔角。菩萨是梵语的略称,全称应为菩提萨陲。菩提是觉悟,萨陲是有情。所以菩萨是上求大悟大觉──成佛;下求有情普渡众生。敬茶意在以茶为媒体,使客人从茶的苦涩中品出人生百味,达到大彻大悟,得到大智大慧,故称之为普渡众生。

  14.闻香:【五气朝元】三花聚顶,五气朝元是佛教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五气朝元即做深呼吸,尽量多吸入茶的香气,并使茶香直达颅门,反复数次,这样有益于。

  15.观色:【曹溪观水】曹溪是地名,在广东曲江县双峰山下,公元676年(唐仪凤二年),六祖慧能住持曹溪宝林寺,此后曹溪被历代禅者视为禅宗祖庭。曹溪水喻指禅法。《密庵语录》载:凭听一滴曹溪水﹐散作皇都内苑春。观赏茶汤色泽称之为曹溪观水,暗喻要从深层次去看是色是空;同时也提示:曹溪一滴,源深流长(《塔铭九卷》)。

  16.品茶:【随波逐浪】随波逐浪典出于《五灯会元》卷十五。是云门三句中的第三句。云门宗接引学人的一个原则,即接物,去自由自在地体悟茶中百味,对苦涩不厌憎,对甘爽不偏爱,只有这样品茶才能心性闲适,旷达洒脱,才能从茶水中平悟出禅机佛礼。

  17.回味:【圆通妙觉】圆通妙觉即大悟大彻,即之灵觉。品了茶后,对前边的十程序,再细细回味,便会:有感即通,千杯茶映千杯月;圆通妙觉,万里云托万里天。干隆皇帝登上五台山菩萨顶时,曾写过一联:性相真如华海水﹐圆通妙觉法轮铃。这是他登山的体会,稍做改动:性相真如杯中水;圆通妙觉烹茶声。即是品禅茶的绝妙感受。佛法佛理就在日常最平凡的生活琐事之中,佛性真如就在人们自身的心底。

  18.谢茶:【再吃茶去】饮罢了茶要谢茶,谢茶是为了相约再品茶。茶禅一味。茶要常饮,禅要常参,性要常养,身要常修。中国前佛教协会会长赵仆初先生讲得最好: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禅茶文化精神

  禅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这一种精神决定了禅茶文化具有一种不同于哲学和伦理学的社会化育功能。禅茶文化离不开人文关怀,离不开人生日用,离不开禅的关照与感悟,离不开茶的精清、淡洁、涤烦、致和修养功夫。从这个角度来看,将禅茶文化的功能定位在包容、分享、结缘这八个字上,最为恰当;既理事圆融,又雅俗同归,具有在人生日用事中普遍落实和操作的现实意义。

  一、感恩

  用感恩的心态喝这杯茶,这杯茶就不仅仅是一碗茶汤,而在其中充满人文精神,充满了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相互成就、共融共济、同体不二的精神,化解,发扬正气,成就和气。

  二、包容

  用分享的心态来喝这杯茶,人间的恩恩怨怨都会像片片茶叶一样,把芳香甘美溶化到洁净的淡水中,变成有益于优化彼此身心气质的醍醐甘露,人间的正气和气就会在把盏相敬中得到落实。

  三、分享

  用分享的心态来喝这杯茶,培养我们推己及人的仁爱胸怀,想到人间还有诸多苦痛,想到社会还有种种缺陷,每个人都有责任把爱奉献给对方,少一点私欲,多一分公心;少一点冷漠,多一份爱。

  四、结缘

  用结缘的心态来喝这杯茶,以茶汤的至味,同所有人结茶缘,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让法的智慧,佛的慈悲,茶的香洁,善的和谐,净化人生,祥和社会。

  禅茶文化的精神正、清、雅;禅茶文化的功能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将正气溶入感恩中,将清气溶入包容中,将和气溶入分享中,将雅气溶入结缘中;在弘扬禅茶文化的精神和落实禅茶文化,发挥禅茶文化凝集人心、化解矛盾、优化自身素质、和谐自他关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弘扬禅茶文化的根本社会价值所在。

  禅茶茶道用具

  1.碳炉一个;2.陶制烧水壶一把;3.根雕茶桌一张;4.兔毫盏若干个;5.茶洗一个;6.有把手的泡壶一把;7.香炉一个;8.香一支;9.木鱼一个;10.磬一个;11.铁观音茶十克至十五克;12.茶道一套;13.佛乐磁带一合。

  禅茶基本程序

  1.──焚香合掌;

  2.调息──达摩面壁;

  3.煮水──丹霞烧佛;

  4.候汤──法海听潮;

  5.洗杯──法轮常转;

  6.烫壶──香汤浴佛;

  7.赏茶──拈花;

  8.投茶──菩萨如狱;

  9.冲水──漫天法雨;

  10.洗茶──万流归宗;

  11.泡茶──涵盖乾坤;

  12.分茶──偃流水声;

  13.敬茶──普渡众生;

  14.闻香──五气朝元;

  15.观色──曹溪观水;

  16.品茶──随波逐浪;

  17.回味──圆通妙觉;

  18.谢茶──再吃茶去。

  禅茶属于茶艺。自古有茶禅一味之说,禅茶中有禅机,禅茶的每道程序都源自佛典、启迪佛性,昭示佛理。

  禅茶茶艺还是最适合用于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茶艺,套禅茶茶艺共十八道程序,使大家放下世俗的烦恼,抛弃功利之心,以平和虚静之心,来领略茶禅一味的真谛。

  1.礼佛:【焚香合掌】同时播放《赞佛曲》、《》、《戒定真香》、《》等梵乐或梵唱,让幽雅平和的佛乐声,像一只温柔的手,把人的心牵引到虚无缥缈的境界,使人烦躁不宁的心平静下来。

  2.调息:【达摩面壁】达摩面壁是指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禅的故事。面壁时助手可伴随着佛乐,有节奏的敲打木鱼和磬,进一步营造祥和和肃穆的气氛。

  主泡者应指导客人随着佛乐静坐调息。静坐的姿势以佛门七支坐为最好。所谓七支坐法,就是指在静坐时肢体应注意七个要点:

  其一,双足跏趺也称为双盘足。如果不能双盘亦可用单盘。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做如意坐。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做金刚坐,开始习坐时,有人连单盘也做不了,也可以把双腿交叉架住。

  其二,脊梁直竖,使背脊每一个骨节都如算盘珠子迭竖在一起样,使肌肉放松。

  其三,左右两手环结在丹田下面,平放在胯骨部份。两手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两个大拇指轻轻相抵。这叫结手印也叫做印或定印。

  其四,左右双肩稍微张开,使其平整适度,不可沉肩弯背。

  其五,头正,后脑稍微向后收放,前腭内收而不低头。

  其六,双目似闭还开,视若无睹,目光可定在座前七、八公尺处。

  其七,舌头轻微舔抵上腭,面部微带笑容,全身神经与肌肉都自然放松。

  在佛乐中保持这种静坐的姿势10-15分钟。静坐时应配有坐垫,坐垫厚约两、三寸。如果配有椅子,亦可正襟危坐。

  3.煮水:【丹霞烧佛】在调息静坐的过程中,一名助手开始生火烧水,称之为丹霞烧佛。丹霞烧佛典出于《祖堂集》卷四。据记载丹霞天然禅师于惠林寺遇到天寒,就把佛像劈了烧火取暖。寺中主人讥讽他,禅师说:我焚佛尸寻求。(即佛骨)主人说:这是木头的,哪有什么子。禅师说:既然是这样,我烧的是木头,为什么还要责怪我呢?于是寺主无言以对。丹霞烧佛时要注意观察火相,从燃烧的火焰中去的短促以及生命的辉煌。

  4.侯汤:【法海听潮】佛教认为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从小中可以见大,从煮水候汤听水的初沸、鼎沸声中,人们会有法海潮音,随机普应的感悟。

  5.洗杯:【法轮常转】法轮常转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二十。径山宝印禅师云:初成正觉于鹿野苑中,转法轮,陈如最初悟道。法轮喻指佛法,而佛法就日常平凡的生活琐事之中。洗杯时眼前转的是杯子,心中动的是佛法,洗杯的目的是使茶杯洁净无尘;礼佛修身的目的是使心中洁净无尘。在转动杯子的手法洗杯时,或许可看到杯转而心动悟道。

  6.烫壶:【香汤浴佛】佛教最大的节日有两天:一是四月初八的日,二是七月十五的自恣日,这两天都叫。佛诞日要举行浴佛,及们要用香汤沐浴太子象(即释迦牟尼佛像)。用开水烫洗茶壶称之为香汤浴佛,表示佛无处不在,亦表明即心即佛。

  7.赏茶:【佛祖拈花】佛祖拈花微笑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一。据载:世尊在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藏,妙心,实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柯迦叶。借助佛祖拈花这道程序,向客人展示茶叶。

  8.投茶:【菩萨入狱】地藏王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据佛典记载,为了救度众生,救度鬼魂,地藏王菩萨表示:我不下,谁下地狱?地狱中只要有一个鬼,我永不成佛。投茶入壶,如菩萨入狱,赴汤蹈火,泡出的茶水可振万民精神,如菩萨救度众生,在这里茶性与佛理是相通的。

  9.冲水:【漫天法雨】佛法无边,润泽众生,泡茶冲水如漫天法雨普降,使人如醍醐灌顶,由迷达悟。壶中升起的热气如慈云氤氲,使人如沐浴春风,心萌善念。

  10.洗茶:【万流归宗】五台山著名的金阁寺有一副对联:一尘不染清静地,万善同归般若门。茶本洁净仍然要洗,追求的是一尘不染。佛教传到中国后,一花开五叶,千佛万神各门各派追求的都是大悟大彻,万流归宗,归的都是般若之门。般若是梵语音译词,即无量智能,具此智能便可成佛。

  11.泡茶:【涵盖乾坤】涵盖乾坤典出于《五灯会元》卷十八。惠泉禅师曰:昔日云门有三句,谓涵盖乾坤句,截断众流句,随波逐流句。这三句是云门宗的三要义,涵盖乾坤意谓真如佛性处处存在,包容一切,万事万物无不是真如妙体,在小小的茶壶中也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佛理和禅机。

  12.分茶:【偃溪水声】偃溪水声典出于《景德传灯录》卷十八。据载有人问师备禅:学人初入禅林,请大师指点门径。师备禅师说:你听到偃溪水声了?来人答:听到,师备便告诉他:这就是你悟道的入门途径。禅茶茶艺讲究:壶中尽是三千水,分茶细听偃溪水声。斟茶之声亦如偃溪水声可启人心智,警醒心性,助人悟道。

  13.敬茶:【普渡众生】慧能有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似觅兔角。菩萨是梵语的略称,全称应为菩提萨陲。菩提是觉悟,萨陲是有情。所以菩萨是上求大悟大觉──成佛;下求有情普渡众生。敬茶意在以茶为媒体,使客人从茶的苦涩中品出人生百味,达到大彻大悟,得到大智大慧,故称之为普渡众生。

  14.闻香:【五气朝元】三花聚顶,五气朝元是佛教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五气朝元即做深呼吸,尽量多吸入茶的香气,并使茶香直达颅门,反复数次,这样有益于。

  15.观色:【曹溪观水】曹溪是地名,在广东曲江县双峰山下,公元676年(唐仪凤二年),六祖慧能住持曹溪宝林寺,此后曹溪被历代禅者视为禅宗祖庭。曹溪水喻指禅法。《密庵语录》载:凭听一滴曹溪水﹐散作皇都内苑春。观赏茶汤色泽称之为曹溪观水,暗喻要从深层次去看是色是空;同时也提示:曹溪一滴,源深流长(《塔铭九卷》)。

  16.品茶:【随波逐浪】随波逐浪典出于《五灯会元》卷十五。是云门三句中的第三句。云门宗接引学人的一个原则,即接物,去自由自在地体悟茶中百味,对苦涩不厌憎,对甘爽不偏爱,只有这样品茶才能心性闲适,旷达洒脱,才能从茶水中平悟出禅机佛礼。

  17.回味:【圆通妙觉】圆通妙觉即大悟大彻,即之灵觉。品了茶后,对前边的十程序,再细细回味,便会:有感即通,千杯茶映千杯月;圆通妙觉,万里云托万里天。干隆皇帝登上五台山菩萨顶时,曾写过一联:性相真如华海水﹐圆通妙觉法轮铃。这是他登山的体会,稍做改动:性相真如杯中水;圆通妙觉烹茶声。即是品禅茶的绝妙感受。佛法佛理就在日常最平凡的生活琐事之中,佛性真如就在人们自身的心底。

  18.谢茶:【再吃茶去】饮罢了茶要谢茶,谢茶是为了相约再品茶。茶禅一味。茶要常饮,禅要常参,性要常养,身要常修。中国前佛教协会会长赵仆初先生讲得最好: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禅茶文化精神

  禅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这一种精神决定了禅茶文化具有一种不同于哲学和伦理学的社会化育功能。禅茶文化离不开人文关怀,离不开人生日用,离不开禅的关照与感悟,离不开茶的精清、淡洁、涤烦、致和修养功夫。从这个角度来看,将禅茶文化的功能定位在包容、分享、结缘这八个字上,最为恰当;既理事圆融,又雅俗同归,具有在人生日用事中普遍落实和操作的现实意义。

  一、感恩

  用感恩的心态喝这杯茶,这杯茶就不仅仅是一碗茶汤,而在其中充满人文精神,充满了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相互成就、共融共济、同体不二的精神,化解,发扬正气,成就和气。

  二、包容

  用分享的心态来喝这杯茶,人间的恩恩怨怨都会像片片茶叶一样,把芳香甘美溶化到洁净的淡水中,变成有益于优化彼此身心气质的醍醐甘露,人间的正气和气就会在把盏相敬中得到落实。

  三、分享

  用分享的心态来喝这杯茶,培养我们推己及人的仁爱胸怀,想到人间还有诸多苦痛,想到社会还有种种缺陷,每个人都有责任把爱奉献给对方,少一点私欲,多一分公心;少一点冷漠,多一份爱。

  四、结缘

  用结缘的心态来喝这杯茶,以茶汤的至味,同所有人结茶缘,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让法的智慧,佛的慈悲,茶的香洁,善的和谐,净化人生,祥和社会。

  禅茶文化的精神正、清、雅;禅茶文化的功能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将正气溶入感恩中,将清气溶入包容中,将和气溶入分享中,将雅气溶入结缘中;在弘扬禅茶文化的精神和落实禅茶文化,发挥禅茶文化凝集人心、化解矛盾、优化自身素质、和谐自他关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弘扬禅茶文化的根本社会价值所在。

  禅茶茶道用具

  1.碳炉一个;2.陶制烧水壶一把;3.根雕茶桌一张;4.兔毫盏若干个;5.茶洗一个;6.有把手的泡壶一把;7.香炉一个;8.香一支;9.木鱼一个;10.磬一个;11.铁观音茶十克至十五克;12.茶道一套;13.佛乐磁带一合。

  禅茶基本程序

  1.──焚香合掌;

  2.调息──达摩面壁;

  3.煮水──丹霞烧佛;

  4.候汤──法海听潮;

  5.洗杯──法轮常转;

  6.烫壶──香汤浴佛;

  7.赏茶──拈花;

  8.投茶──菩萨如狱;

  9.冲水──漫天法雨;

  10.洗茶──万流归宗;

  11.泡茶──涵盖乾坤;

  12.分茶──偃流水声;

  13.敬茶──普渡众生;

  14.闻香──五气朝元;

  15.观色──曹溪观水;

  16.品茶──随波逐浪;

  17.回味──圆通妙觉;

  18.谢茶──再吃茶去。

  禅茶属于茶艺。自古有茶禅一味之说,禅茶中有禅机,禅茶的每道程序都源自佛典、启迪佛性,昭示佛理。

  禅茶茶艺还是最适合用于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茶艺,套禅茶茶艺共十八道程序,使大家放下世俗的烦恼,抛弃功利之心,以平和虚静之心,来领略茶禅一味的真谛。

  1.礼佛:【焚香合掌】同时播放《赞佛曲》、《》、《戒定真香》、《》等梵乐或梵唱,让幽雅平和的佛乐声,像一只温柔的手,把人的心牵引到虚无缥缈的境界,使人烦躁不宁的心平静下来。

  2.调息:【达摩面壁】达摩面壁是指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禅的故事。面壁时助手可伴随着佛乐,有节奏的敲打木鱼和磬,进一步营造祥和和肃穆的气氛。

  主泡者应指导客人随着佛乐静坐调息。静坐的姿势以佛门七支坐为最好。所谓七支坐法,就是指在静坐时肢体应注意七个要点:

  其一,双足跏趺也称为双盘足。如果不能双盘亦可用单盘。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做如意坐。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做金刚坐,开始习坐时,有人连单盘也做不了,也可以把双腿交叉架住。

  其二,脊梁直竖,使背脊每一个骨节都如算盘珠子迭竖在一起样,使肌肉放松。

  其三,左右两手环结在丹田下面,平放在胯骨部份。两手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两个大拇指轻轻相抵。这叫结手印也叫做印或定印。

  其四,左右双肩稍微张开,使其平整适度,不可沉肩弯背。

  其五,头正,后脑稍微向后收放,前腭内收而不低头。

  其六,双目似闭还开,视若无睹,目光可定在座前七、八公尺处。

  其七,舌头轻微舔抵上腭,面部微带笑容,全身神经与肌肉都自然放松。

  在佛乐中保持这种静坐的姿势10-15分钟。静坐时应配有坐垫,坐垫厚约两、三寸。如果配有椅子,亦可正襟危坐。

  3.煮水:【丹霞烧佛】在调息静坐的过程中,一名助手开始生火烧水,称之为丹霞烧佛。丹霞烧佛典出于《祖堂集》卷四。据记载丹霞天然禅师于惠林寺遇到天寒,就把佛像劈了烧火取暖。寺中主人讥讽他,禅师说:我焚佛尸寻求。(即佛骨)主人说:这是木头的,哪有什么子。禅师说:既然是这样,我烧的是木头,为什么还要责怪我呢?于是寺主无言以对。丹霞烧佛时要注意观察火相,从燃烧的火焰中去的短促以及生命的辉煌。

  4.侯汤:【法海听潮】佛教认为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从小中可以见大,从煮水候汤听水的初沸、鼎沸声中,人们会有法海潮音,随机普应的感悟。

  5.洗杯:【法轮常转】法轮常转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二十。径山宝印禅师云:初成正觉于鹿野苑中,转法轮,陈如最初悟道。法轮喻指佛法,而佛法就日常平凡的生活琐事之中。洗杯时眼前转的是杯子,心中动的是佛法,洗杯的目的是使茶杯洁净无尘;礼佛修身的目的是使心中洁净无尘。在转动杯子的手法洗杯时,或许可看到杯转而心动悟道。

  6.烫壶:【香汤浴佛】佛教最大的节日有两天:一是四月初八的日,二是七月十五的自恣日,这两天都叫。佛诞日要举行浴佛,及们要用香汤沐浴太子象(即释迦牟尼佛像)。用开水烫洗茶壶称之为香汤浴佛,表示佛无处不在,亦表明即心即佛。

  7.赏茶:【佛祖拈花】佛祖拈花微笑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一。据载:世尊在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藏,妙心,实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柯迦叶。借助佛祖拈花这道程序,向客人展示茶叶。

  8.投茶:【菩萨入狱】地藏王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据佛典记载,为了救度众生,救度鬼魂,地藏王菩萨表示:我不下,谁下地狱?地狱中只要有一个鬼,我永不成佛。投茶入壶,如菩萨入狱,赴汤蹈火,泡出的茶水可振万民精神,如菩萨救度众生,在这里茶性与佛理是相通的。

  9.冲水:【漫天法雨】佛法无边,润泽众生,泡茶冲水如漫天法雨普降,使人如醍醐灌顶,由迷达悟。壶中升起的热气如慈云氤氲,使人如沐浴春风,心萌善念。

  10.洗茶:【万流归宗】五台山著名的金阁寺有一副对联:一尘不染清静地,万善同归般若门。茶本洁净仍然要洗,追求的是一尘不染。佛教传到中国后,一花开五叶,千佛万神各门各派追求的都是大悟大彻,万流归宗,归的都是般若之门。般若是梵语音译词,即无量智能,具此智能便可成佛。

  11.泡茶:【涵盖乾坤】涵盖乾坤典出于《五灯会元》卷十八。惠泉禅师曰:昔日云门有三句,谓涵盖乾坤句,截断众流句,随波逐流句。这三句是云门宗的三要义,涵盖乾坤意谓真如佛性处处存在,包容一切,万事万物无不是真如妙体,在小小的茶壶中也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佛理和禅机。

  12.分茶:【偃溪水声】偃溪水声典出于《景德传灯录》卷十八。据载有人问师备禅:学人初入禅林,请大师指点门径。师备禅师说:你听到偃溪水声了?来人答:听到,师备便告诉他:这就是你悟道的入门途径。禅茶茶艺讲究:壶中尽是三千水,分茶细听偃溪水声。斟茶之声亦如偃溪水声可启人心智,警醒心性,助人悟道。

  13.敬茶:【普渡众生】慧能有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似觅兔角。菩萨是梵语的略称,全称应为菩提萨陲。菩提是觉悟,萨陲是有情。所以菩萨是上求大悟大觉──成佛;下求有情普渡众生。敬茶意在以茶为媒体,使客人从茶的苦涩中品出人生百味,达到大彻大悟,得到大智大慧,故称之为普渡众生。

  14.闻香:【五气朝元】三花聚顶,五气朝元是佛教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五气朝元即做深呼吸,尽量多吸入茶的香气,并使茶香直达颅门,反复数次,这样有益于。

  15.观色:【曹溪观水】曹溪是地名,在广东曲江县双峰山下,公元676年(唐仪凤二年),六祖慧能住持曹溪宝林寺,此后曹溪被历代禅者视为禅宗祖庭。曹溪水喻指禅法。《密庵语录》载:凭听一滴曹溪水﹐散作皇都内苑春。观赏茶汤色泽称之为曹溪观水,暗喻要从深层次去看是色是空;同时也提示:曹溪一滴,源深流长(《塔铭九卷》)。

  16.品茶:【随波逐浪】随波逐浪典出于《五灯会元》卷十五。是云门三句中的第三句。云门宗接引学人的一个原则,即接物,去自由自在地体悟茶中百味,对苦涩不厌憎,对甘爽不偏爱,只有这样品茶才能心性闲适,旷达洒脱,才能从茶水中平悟出禅机佛礼。

  17.回味:【圆通妙觉】圆通妙觉即大悟大彻,即之灵觉。品了茶后,对前边的十程序,再细细回味,便会:有感即通,千杯茶映千杯月;圆通妙觉,万里云托万里天。干隆皇帝登上五台山菩萨顶时,曾写过一联:性相真如华海水﹐圆通妙觉法轮铃。这是他登山的体会,稍做改动:性相真如杯中水;圆通妙觉烹茶声。即是品禅茶的绝妙感受。佛法佛理就在日常最平凡的生活琐事之中,佛性真如就在人们自身的心底。

  18.谢茶:【再吃茶去】饮罢了茶要谢茶,谢茶是为了相约再品茶。茶禅一味。茶要常饮,禅要常参,性要常养,身要常修。中国前佛教协会会长赵仆初先生讲得最好: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禅茶文化精神

  禅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这一种精神决定了禅茶文化具有一种不同于哲学和伦理学的社会化育功能。禅茶文化离不开人文关怀,离不开人生日用,离不开禅的关照与感悟,离不开茶的精清、淡洁、涤烦、致和修养功夫。从这个角度来看,将禅茶文化的功能定位在包容、分享、结缘这八个字上,最为恰当;既理事圆融,又雅俗同归,具有在人生日用事中普遍落实和操作的现实意义。

  一、感恩

  用感恩的心态喝这杯茶,这杯茶就不仅仅是一碗茶汤,而在其中充满人文精神,充满了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相互成就、共融共济、同体不二的精神,化解,发扬正气,成就和气。

  二、包容

  用分享的心态来喝这杯茶,人间的恩恩怨怨都会像片片茶叶一样,把芳香甘美溶化到洁净的淡水中,变成有益于优化彼此身心气质的醍醐甘露,人间的正气和气就会在把盏相敬中得到落实。

  三、分享

  用分享的心态来喝这杯茶,培养我们推己及人的仁爱胸怀,想到人间还有诸多苦痛,想到社会还有种种缺陷,每个人都有责任把爱奉献给对方,少一点私欲,多一分公心;少一点冷漠,多一份爱。

  四、结缘

  用结缘的心态来喝这杯茶,以茶汤的至味,同所有人结茶缘,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让法的智慧,佛的慈悲,茶的香洁,善的和谐,净化人生,祥和社会。

  禅茶文化的精神正、清、雅;禅茶文化的功能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将正气溶入感恩中,将清气溶入包容中,将和气溶入分享中,将雅气溶入结缘中;在弘扬禅茶文化的精神和落实禅茶文化,发挥禅茶文化凝集人心、化解矛盾、优化自身素质、和谐自他关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弘扬禅茶文化的根本社会价值所在。

  禅茶茶道用具

  1.碳炉一个;2.陶制烧水壶一把;3.根雕茶桌一张;4.兔毫盏若干个;5.茶洗一个;6.有把手的泡壶一把;7.香炉一个;8.香一支;9.木鱼一个;10.磬一个;11.铁观音茶十克至十五克;12.茶道一套;13.佛乐磁带一合。

  禅茶基本程序

  1.──焚香合掌;

  2.调息──达摩面壁;

  3.煮水──丹霞烧佛;

  4.候汤──法海听潮;

  5.洗杯──法轮常转;

  6.烫壶──香汤浴佛;

  7.赏茶──拈花;

  8.投茶──菩萨如狱;

  9.冲水──漫天法雨;

  10.洗茶──万流归宗;

  11.泡茶──涵盖乾坤;

  12.分茶──偃流水声;

  13.敬茶──普渡众生;

  14.闻香──五气朝元;

  15.观色──曹溪观水;

  16.品茶──随波逐浪;

  17.回味──圆通妙觉;

  18.谢茶──再吃茶去。

  禅茶属于茶艺。自古有茶禅一味之说,禅茶中有禅机,禅茶的每道程序都源自佛典、启迪佛性,昭示佛理。

  禅茶茶艺还是最适合用于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茶艺,套禅茶茶艺共十八道程序,使大家放下世俗的烦恼,抛弃功利之心,以平和虚静之心,来领略茶禅一味的真谛。

  1.礼佛:【焚香合掌】同时播放《赞佛曲》、《》、《戒定真香》、《》等梵乐或梵唱,让幽雅平和的佛乐声,像一只温柔的手,把人的心牵引到虚无缥缈的境界,使人烦躁不宁的心平静下来。

  2.调息:【达摩面壁】达摩面壁是指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禅的故事。面壁时助手可伴随着佛乐,有节奏的敲打木鱼和磬,进一步营造祥和和肃穆的气氛。

  主泡者应指导客人随着佛乐静坐调息。静坐的姿势以佛门七支坐为最好。所谓七支坐法,就是指在静坐时肢体应注意七个要点:

  其一,双足跏趺也称为双盘足。如果不能双盘亦可用单盘。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做如意坐。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做金刚坐,开始习坐时,有人连单盘也做不了,也可以把双腿交叉架住。

  其二,脊梁直竖,使背脊每一个骨节都如算盘珠子迭竖在一起样,使肌肉放松。

  其三,左右两手环结在丹田下面,平放在胯骨部份。两手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两个大拇指轻轻相抵。这叫结手印也叫做印或定印。

  其四,左右双肩稍微张开,使其平整适度,不可沉肩弯背。

  其五,头正,后脑稍微向后收放,前腭内收而不低头。

  其六,双目似闭还开,视若无睹,目光可定在座前七、八公尺处。

  其七,舌头轻微舔抵上腭,面部微带笑容,全身神经与肌肉都自然放松。

  在佛乐中保持这种静坐的姿势10-15分钟。静坐时应配有坐垫,坐垫厚约两、三寸。如果配有椅子,亦可正襟危坐。

  3.煮水:【丹霞烧佛】在调息静坐的过程中,一名助手开始生火烧水,称之为丹霞烧佛。丹霞烧佛典出于《祖堂集》卷四。据记载丹霞天然禅师于惠林寺遇到天寒,就把佛像劈了烧火取暖。寺中主人讥讽他,禅师说:我焚佛尸寻求。(即佛骨)主人说:这是木头的,哪有什么子。禅师说:既然是这样,我烧的是木头,为什么还要责怪我呢?于是寺主无言以对。丹霞烧佛时要注意观察火相,从燃烧的火焰中去的短促以及生命的辉煌。

  4.侯汤:【法海听潮】佛教认为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从小中可以见大,从煮水候汤听水的初沸、鼎沸声中,人们会有法海潮音,随机普应的感悟。

  5.洗杯:【法轮常转】法轮常转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二十。径山宝印禅师云:初成正觉于鹿野苑中,转法轮,陈如最初悟道。法轮喻指佛法,而佛法就日常平凡的生活琐事之中。洗杯时眼前转的是杯子,心中动的是佛法,洗杯的目的是使茶杯洁净无尘;礼佛修身的目的是使心中洁净无尘。在转动杯子的手法洗杯时,或许可看到杯转而心动悟道。

  6.烫壶:【香汤浴佛】佛教最大的节日有两天:一是四月初八的日,二是七月十五的自恣日,这两天都叫。佛诞日要举行浴佛,及们要用香汤沐浴太子象(即释迦牟尼佛像)。用开水烫洗茶壶称之为香汤浴佛,表示佛无处不在,亦表明即心即佛。

  7.赏茶:【佛祖拈花】佛祖拈花微笑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一。据载:世尊在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藏,妙心,实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柯迦叶。借助佛祖拈花这道程序,向客人展示茶叶。

  8.投茶:【菩萨入狱】地藏王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据佛典记载,为了救度众生,救度鬼魂,地藏王菩萨表示:我不下,谁下地狱?地狱中只要有一个鬼,我永不成佛。投茶入壶,如菩萨入狱,赴汤蹈火,泡出的茶水可振万民精神,如菩萨救度众生,在这里茶性与佛理是相通的。

  9.冲水:【漫天法雨】佛法无边,润泽众生,泡茶冲水如漫天法雨普降,使人如醍醐灌顶,由迷达悟。壶中升起的热气如慈云氤氲,使人如沐浴春风,心萌善念。

  10.洗茶:【万流归宗】五台山著名的金阁寺有一副对联:一尘不染清静地,万善同归般若门。茶本洁净仍然要洗,追求的是一尘不染。佛教传到中国后,一花开五叶,千佛万神各门各派追求的都是大悟大彻,万流归宗,归的都是般若之门。般若是梵语音译词,即无量智能,具此智能便可成佛。

  11.泡茶:【涵盖乾坤】涵盖乾坤典出于《五灯会元》卷十八。惠泉禅师曰:昔日云门有三句,谓涵盖乾坤句,截断众流句,随波逐流句。这三句是云门宗的三要义,涵盖乾坤意谓真如佛性处处存在,包容一切,万事万物无不是真如妙体,在小小的茶壶中也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佛理和禅机。

  12.分茶:【偃溪水声】偃溪水声典出于《景德传灯录》卷十八。据载有人问师备禅:学人初入禅林,请大师指点门径。师备禅师说:你听到偃溪水声了?来人答:听到,师备便告诉他:这就是你悟道的入门途径。禅茶茶艺讲究:壶中尽是三千水,分茶细听偃溪水声。斟茶之声亦如偃溪水声可启人心智,警醒心性,助人悟道。

  13.敬茶:【普渡众生】慧能有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似觅兔角。菩萨是梵语的略称,全称应为菩提萨陲。菩提是觉悟,萨陲是有情。所以菩萨是上求大悟大觉──成佛;下求有情普渡众生。敬茶意在以茶为媒体,使客人从茶的苦涩中品出人生百味,达到大彻大悟,得到大智大慧,故称之为普渡众生。

  14.闻香:【五气朝元】三花聚顶,五气朝元是佛教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五气朝元即做深呼吸,尽量多吸入茶的香气,并使茶香直达颅门,反复数次,这样有益于。

  15.观色:【曹溪观水】曹溪是地名,在广东曲江县双峰山下,公元676年(唐仪凤二年),六祖慧能住持曹溪宝林寺,此后曹溪被历代禅者视为禅宗祖庭。曹溪水喻指禅法。《密庵语录》载:凭听一滴曹溪水﹐散作皇都内苑春。观赏茶汤色泽称之为曹溪观水,暗喻要从深层次去看是色是空;同时也提示:曹溪一滴,源深流长(《塔铭九卷》)。

  16.品茶:【随波逐浪】随波逐浪典出于《五灯会元》卷十五。是云门三句中的第三句。云门宗接引学人的一个原则,即接物,去自由自在地体悟茶中百味,对苦涩不厌憎,对甘爽不偏爱,只有这样品茶才能心性闲适,旷达洒脱,才能从茶水中平悟出禅机佛礼。

  17.回味:【圆通妙觉】圆通妙觉即大悟大彻,即之灵觉。品了茶后,对前边的十程序,再细细回味,便会:有感即通,千杯茶映千杯月;圆通妙觉,万里云托万里天。干隆皇帝登上五台山菩萨顶时,曾写过一联:性相真如华海水﹐圆通妙觉法轮铃。这是他登山的体会,稍做改动:性相真如杯中水;圆通妙觉烹茶声。即是品禅茶的绝妙感受。佛法佛理就在日常最平凡的生活琐事之中,佛性真如就在人们自身的心底。

  18.谢茶:【再吃茶去】饮罢了茶要谢茶,谢茶是为了相约再品茶。茶禅一味。茶要常饮,禅要常参,性要常养,身要常修。中国前佛教协会会长赵仆初先生讲得最好: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禅茶文化精神

  禅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这一种精神决定了禅茶文化具有一种不同于哲学和伦理学的社会化育功能。禅茶文化离不开人文关怀,离不开人生日用,离不开禅的关照与感悟,离不开茶的精清、淡洁、涤烦、致和修养功夫。从这个角度来看,将禅茶文化的功能定位在包容、分享、结缘这八个字上,最为恰当;既理事圆融,又雅俗同归,具有在人生日用事中普遍落实和操作的现实意义。

  一、感恩

  用感恩的心态喝这杯茶,这杯茶就不仅仅是一碗茶汤,而在其中充满人文精神,充满了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相互成就、共融共济、同体不二的精神,化解,发扬正气,成就和气。

  二、包容

  用分享的心态来喝这杯茶,人间的恩恩怨怨都会像片片茶叶一样,把芳香甘美溶化到洁净的淡水中,变成有益于优化彼此身心气质的醍醐甘露,人间的正气和气就会在把盏相敬中得到落实。

  三、分享

  用分享的心态来喝这杯茶,培养我们推己及人的仁爱胸怀,想到人间还有诸多苦痛,想到社会还有种种缺陷,每个人都有责任把爱奉献给对方,少一点私欲,多一分公心;少一点冷漠,多一份爱。

  四、结缘

  用结缘的心态来喝这杯茶,以茶汤的至味,同所有人结茶缘,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让法的智慧,佛的慈悲,茶的香洁,善的和谐,净化人生,祥和社会。

  禅茶文化的精神正、清、雅;禅茶文化的功能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将正气溶入感恩中,将清气溶入包容中,将和气溶入分享中,将雅气溶入结缘中;在弘扬禅茶文化的精神和落实禅茶文化,发挥禅茶文化凝集人心、化解矛盾、优化自身素质、和谐自他关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弘扬禅茶文化的根本社会价值所在。

  禅茶茶道用具

  1.碳炉一个;2.陶制烧水壶一把;3.根雕茶桌一张;4.兔毫盏若干个;5.茶洗一个;6.有把手的泡壶一把;7.香炉一个;8.香一支;9.木鱼一个;10.磬一个;11.铁观音茶十克至十五克;12.茶道一套;13.佛乐磁带一合。

  禅茶基本程序

  1.──焚香合掌;

  2.调息──达摩面壁;

  3.煮水──丹霞烧佛;

  4.候汤──法海听潮;

  5.洗杯──法轮常转;

  6.烫壶──香汤浴佛;

  7.赏茶──拈花;

  8.投茶──菩萨如狱;

  9.冲水──漫天法雨;

  10.洗茶──万流归宗;

  11.泡茶──涵盖乾坤;

  12.分茶──偃流水声;

  13.敬茶──普渡众生;

  14.闻香──五气朝元;

  15.观色──曹溪观水;

  16.品茶──随波逐浪;

  17.回味──圆通妙觉;

  18.谢茶──再吃茶去。

  禅茶属于茶艺。自古有茶禅一味之说,禅茶中有禅机,禅茶的每道程序都源自佛典、启迪佛性,昭示佛理。

  禅茶茶艺还是最适合用于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茶艺,套禅茶茶艺共十八道程序,使大家放下世俗的烦恼,抛弃功利之心,以平和虚静之心,来领略茶禅一味的真谛。

  1.礼佛:【焚香合掌】同时播放《赞佛曲》、《》、《戒定真香》、《》等梵乐或梵唱,让幽雅平和的佛乐声,像一只温柔的手,把人的心牵引到虚无缥缈的境界,使人烦躁不宁的心平静下来。

  2.调息:【达摩面壁】达摩面壁是指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禅的故事。面壁时助手可伴随着佛乐,有节奏的敲打木鱼和磬,进一步营造祥和和肃穆的气氛。

  主泡者应指导客人随着佛乐静坐调息。静坐的姿势以佛门七支坐为最好。所谓七支坐法,就是指在静坐时肢体应注意七个要点:

  其一,双足跏趺也称为双盘足。如果不能双盘亦可用单盘。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做如意坐。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做金刚坐,开始习坐时,有人连单盘也做不了,也可以把双腿交叉架住。

  其二,脊梁直竖,使背脊每一个骨节都如算盘珠子迭竖在一起样,使肌肉放松。

  其三,左右两手环结在丹田下面,平放在胯骨部份。两手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两个大拇指轻轻相抵。这叫结手印也叫做印或定印。

  其四,左右双肩稍微张开,使其平整适度,不可沉肩弯背。

  其五,头正,后脑稍微向后收放,前腭内收而不低头。

  其六,双目似闭还开,视若无睹,目光可定在座前七、八公尺处。

  其七,舌头轻微舔抵上腭,面部微带笑容,全身神经与肌肉都自然放松。

  在佛乐中保持这种静坐的姿势10-15分钟。静坐时应配有坐垫,坐垫厚约两、三寸。如果配有椅子,亦可正襟危坐。

  3.煮水:【丹霞烧佛】在调息静坐的过程中,一名助手开始生火烧水,称之为丹霞烧佛。丹霞烧佛典出于《祖堂集》卷四。据记载丹霞天然禅师于惠林寺遇到天寒,就把佛像劈了烧火取暖。寺中主人讥讽他,禅师说:我焚佛尸寻求。(即佛骨)主人说:这是木头的,哪有什么子。禅师说:既然是这样,我烧的是木头,为什么还要责怪我呢?于是寺主无言以对。丹霞烧佛时要注意观察火相,从燃烧的火焰中去的短促以及生命的辉煌。

  4.侯汤:【法海听潮】佛教认为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从小中可以见大,从煮水候汤听水的初沸、鼎沸声中,人们会有法海潮音,随机普应的感悟。

  5.洗杯:【法轮常转】法轮常转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二十。径山宝印禅师云:初成正觉于鹿野苑中,转法轮,陈如最初悟道。法轮喻指佛法,而佛法就日常平凡的生活琐事之中。洗杯时眼前转的是杯子,心中动的是佛法,洗杯的目的是使茶杯洁净无尘;礼佛修身的目的是使心中洁净无尘。在转动杯子的手法洗杯时,或许可看到杯转而心动悟道。

  6.烫壶:【香汤浴佛】佛教最大的节日有两天:一是四月初八的日,二是七月十五的自恣日,这两天都叫。佛诞日要举行浴佛,及们要用香汤沐浴太子象(即释迦牟尼佛像)。用开水烫洗茶壶称之为香汤浴佛,表示佛无处不在,亦表明即心即佛。

  7.赏茶:【佛祖拈花】佛祖拈花微笑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一。据载:世尊在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藏,妙心,实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柯迦叶。借助佛祖拈花这道程序,向客人展示茶叶。

  8.投茶:【菩萨入狱】地藏王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据佛典记载,为了救度众生,救度鬼魂,地藏王菩萨表示:我不下,谁下地狱?地狱中只要有一个鬼,我永不成佛。投茶入壶,如菩萨入狱,赴汤蹈火,泡出的茶水可振万民精神,如菩萨救度众生,在这里茶性与佛理是相通的。

  9.冲水:【漫天法雨】佛法无边,润泽众生,泡茶冲水如漫天法雨普降,使人如醍醐灌顶,由迷达悟。壶中升起的热气如慈云氤氲,使人如沐浴春风,心萌善念。

  10.洗茶:【万流归宗】五台山著名的金阁寺有一副对联:一尘不染清静地,万善同归般若门。茶本洁净仍然要洗,追求的是一尘不染。佛教传到中国后,一花开五叶,千佛万神各门各派追求的都是大悟大彻,万流归宗,归的都是般若之门。般若是梵语音译词,即无量智能,具此智能便可成佛。

  11.泡茶:【涵盖乾坤】涵盖乾坤典出于《五灯会元》卷十八。惠泉禅师曰:昔日云门有三句,谓涵盖乾坤句,截断众流句,随波逐流句。这三句是云门宗的三要义,涵盖乾坤意谓真如佛性处处存在,包容一切,万事万物无不是真如妙体,在小小的茶壶中也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佛理和禅机。

  12.分茶:【偃溪水声】偃溪水声典出于《景德传灯录》卷十八。据载有人问师备禅:学人初入禅林,请大师指点门径。师备禅师说:你听到偃溪水声了?来人答:听到,师备便告诉他:这就是你悟道的入门途径。禅茶茶艺讲究:壶中尽是三千水,分茶细听偃溪水声。斟茶之声亦如偃溪水声可启人心智,警醒心性,助人悟道。

  13.敬茶:【普渡众生】慧能有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似觅兔角。菩萨是梵语的略称,全称应为菩提萨陲。菩提是觉悟,萨陲是有情。所以菩萨是上求大悟大觉──成佛;下求有情普渡众生。敬茶意在以茶为媒体,使客人从茶的苦涩中品出人生百味,达到大彻大悟,得到大智大慧,故称之为普渡众生。

  14.闻香:【五气朝元】三花聚顶,五气朝元是佛教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五气朝元即做深呼吸,尽量多吸入茶的香气,并使茶香直达颅门,反复数次,这样有益于。

  15.观色:【曹溪观水】曹溪是地名,在广东曲江县双峰山下,公元676年(唐仪凤二年),六祖慧能住持曹溪宝林寺,此后曹溪被历代禅者视为禅宗祖庭。曹溪水喻指禅法。《密庵语录》载:凭听一滴曹溪水﹐散作皇都内苑春。观赏茶汤色泽称之为曹溪观水,暗喻要从深层次去看是色是空;同时也提示:曹溪一滴,源深流长(《塔铭九卷》)。

  16.品茶:【随波逐浪】随波逐浪典出于《五灯会元》卷十五。是云门三句中的第三句。云门宗接引学人的一个原则,即接物,去自由自在地体悟茶中百味,对苦涩不厌憎,对甘爽不偏爱,只有这样品茶才能心性闲适,旷达洒脱,才能从茶水中平悟出禅机佛礼。

  17.回味:【圆通妙觉】圆通妙觉即大悟大彻,即之灵觉。品了茶后,对前边的十程序,再细细回味,便会:有感即通,千杯茶映千杯月;圆通妙觉,万里云托万里天。干隆皇帝登上五台山菩萨顶时,曾写过一联:性相真如华海水﹐圆通妙觉法轮铃。这是他登山的体会,稍做改动:性相真如杯中水;圆通妙觉烹茶声。即是品禅茶的绝妙感受。佛法佛理就在日常最平凡的生活琐事之中,佛性真如就在人们自身的心底。

  18.谢茶:【再吃茶去】饮罢了茶要谢茶,谢茶是为了相约再品茶。茶禅一味。茶要常饮,禅要常参,性要常养,身要常修。中国前佛教协会会长赵仆初先生讲得最好: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禅茶文化精神

  禅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这一种精神决定了禅茶文化具有一种不同于哲学和伦理学的社会化育功能。禅茶文化离不开人文关怀,离不开人生日用,离不开禅的关照与感悟,离不开茶的精清、淡洁、涤烦、致和修养功夫。从这个角度来看,将禅茶文化的功能定位在包容、分享、结缘这八个字上,最为恰当;既理事圆融,又雅俗同归,具有在人生日用事中普遍落实和操作的现实意义。

  一、感恩

  用感恩的心态喝这杯茶,这杯茶就不仅仅是一碗茶汤,而在其中充满人文精神,充满了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相互成就、共融共济、同体不二的精神,化解,发扬正气,成就和气。

  二、包容

  用分享的心态来喝这杯茶,人间的恩恩怨怨都会像片片茶叶一样,把芳香甘美溶化到洁净的淡水中,变成有益于优化彼此身心气质的醍醐甘露,人间的正气和气就会在把盏相敬中得到落实。

  三、分享

  用分享的心态来喝这杯茶,培养我们推己及人的仁爱胸怀,想到人间还有诸多苦痛,想到社会还有种种缺陷,每个人都有责任把爱奉献给对方,少一点私欲,多一分公心;少一点冷漠,多一份爱。

  四、结缘

  用结缘的心态来喝这杯茶,以茶汤的至味,同所有人结茶缘,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让法的智慧,佛的慈悲,茶的香洁,善的和谐,净化人生,祥和社会。

  禅茶文化的精神正、清、雅;禅茶文化的功能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将正气溶入感恩中,将清气溶入包容中,将和气溶入分享中,将雅气溶入结缘中;在弘扬禅茶文化的精神和落实禅茶文化,发挥禅茶文化凝集人心、化解矛盾、优化自身素质、和谐自他关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弘扬禅茶文化的根本社会价值所在。

  禅茶茶道用具

  1.碳炉一个;2.陶制烧水壶一把;3.根雕茶桌一张;4.兔毫盏若干个;5.茶洗一个;6.有把手的泡壶一把;7.香炉一个;8.香一支;9.木鱼一个;10.磬一个;11.铁观音茶十克至十五克;12.茶道一套;13.佛乐磁带一合。

  禅茶基本程序

  1.──焚香合掌;

  2.调息──达摩面壁;

  3.煮水──丹霞烧佛;

  4.候汤──法海听潮;

  5.洗杯──法轮常转;

  6.烫壶──香汤浴佛;

  7.赏茶──拈花;

  8.投茶──菩萨如狱;

  9.冲水──漫天法雨;

  10.洗茶──万流归宗;

  11.泡茶──涵盖乾坤;

  12.分茶──偃流水声;

  13.敬茶──普渡众生;

  14.闻香──五气朝元;

  15.观色──曹溪观水;

  16.品茶──随波逐浪;

  17.回味──圆通妙觉;

  18.谢茶──再吃茶去。

  禅茶属于茶艺。自古有茶禅一味之说,禅茶中有禅机,禅茶的每道程序都源自佛典、启迪佛性,昭示佛理。

  禅茶茶艺还是最适合用于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茶艺,套禅茶茶艺共十八道程序,使大家放下世俗的烦恼,抛弃功利之心,以平和虚静之心,来领略茶禅一味的真谛。

  1.礼佛:【焚香合掌】同时播放《赞佛曲》、《》、《戒定真香》、《》等梵乐或梵唱,让幽雅平和的佛乐声,像一只温柔的手,把人的心牵引到虚无缥缈的境界,使人烦躁不宁的心平静下来。

  2.调息:【达摩面壁】达摩面壁是指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禅的故事。面壁时助手可伴随着佛乐,有节奏的敲打木鱼和磬,进一步营造祥和和肃穆的气氛。

  主泡者应指导客人随着佛乐静坐调息。静坐的姿势以佛门七支坐为最好。所谓七支坐法,就是指在静坐时肢体应注意七个要点:

  其一,双足跏趺也称为双盘足。如果不能双盘亦可用单盘。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做如意坐。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做金刚坐,开始习坐时,有人连单盘也做不了,也可以把双腿交叉架住。

  其二,脊梁直竖,使背脊每一个骨节都如算盘珠子迭竖在一起样,使肌肉放松。

  其三,左右两手环结在丹田下面,平放在胯骨部份。两手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两个大拇指轻轻相抵。这叫结手印也叫做印或定印。

  其四,左右双肩稍微张开,使其平整适度,不可沉肩弯背。

  其五,头正,后脑稍微向后收放,前腭内收而不低头。

  其六,双目似闭还开,视若无睹,目光可定在座前七、八公尺处。

  其七,舌头轻微舔抵上腭,面部微带笑容,全身神经与肌肉都自然放松。

  在佛乐中保持这种静坐的姿势10-15分钟。静坐时应配有坐垫,坐垫厚约两、三寸。如果配有椅子,亦可正襟危坐。

  3.煮水:【丹霞烧佛】在调息静坐的过程中,一名助手开始生火烧水,称之为丹霞烧佛。丹霞烧佛典出于《祖堂集》卷四。据记载丹霞天然禅师于惠林寺遇到天寒,就把佛像劈了烧火取暖。寺中主人讥讽他,禅师说:我焚佛尸寻求。(即佛骨)主人说:这是木头的,哪有什么子。禅师说:既然是这样,我烧的是木头,为什么还要责怪我呢?于是寺主无言以对。丹霞烧佛时要注意观察火相,从燃烧的火焰中去的短促以及生命的辉煌。

  4.侯汤:【法海听潮】佛教认为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从小中可以见大,从煮水候汤听水的初沸、鼎沸声中,人们会有法海潮音,随机普应的感悟。

  5.洗杯:【法轮常转】法轮常转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二十。径山宝印禅师云:初成正觉于鹿野苑中,转法轮,陈如最初悟道。法轮喻指佛法,而佛法就日常平凡的生活琐事之中。洗杯时眼前转的是杯子,心中动的是佛法,洗杯的目的是使茶杯洁净无尘;礼佛修身的目的是使心中洁净无尘。在转动杯子的手法洗杯时,或许可看到杯转而心动悟道。

  6.烫壶:【香汤浴佛】佛教最大的节日有两天:一是四月初八的日,二是七月十五的自恣日,这两天都叫。佛诞日要举行浴佛,及们要用香汤沐浴太子象(即释迦牟尼佛像)。用开水烫洗茶壶称之为香汤浴佛,表示佛无处不在,亦表明即心即佛。

  7.赏茶:【佛祖拈花】佛祖拈花微笑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一。据载:世尊在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藏,妙心,实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柯迦叶。借助佛祖拈花这道程序,向客人展示茶叶。

  8.投茶:【菩萨入狱】地藏王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据佛典记载,为了救度众生,救度鬼魂,地藏王菩萨表示:我不下,谁下地狱?地狱中只要有一个鬼,我永不成佛。投茶入壶,如菩萨入狱,赴汤蹈火,泡出的茶水可振万民精神,如菩萨救度众生,在这里茶性与佛理是相通的。

  9.冲水:【漫天法雨】佛法无边,润泽众生,泡茶冲水如漫天法雨普降,使人如醍醐灌顶,由迷达悟。壶中升起的热气如慈云氤氲,使人如沐浴春风,心萌善念。

  10.洗茶:【万流归宗】五台山著名的金阁寺有一副对联:一尘不染清静地,万善同归般若门。茶本洁净仍然要洗,追求的是一尘不染。佛教传到中国后,一花开五叶,千佛万神各门各派追求的都是大悟大彻,万流归宗,归的都是般若之门。般若是梵语音译词,即无量智能,具此智能便可成佛。

  11.泡茶:【涵盖乾坤】涵盖乾坤典出于《五灯会元》卷十八。惠泉禅师曰:昔日云门有三句,谓涵盖乾坤句,截断众流句,随波逐流句。这三句是云门宗的三要义,涵盖乾坤意谓真如佛性处处存在,包容一切,万事万物无不是真如妙体,在小小的茶壶中也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佛理和禅机。

  12.分茶:【偃溪水声】偃溪水声典出于《景德传灯录》卷十八。据载有人问师备禅:学人初入禅林,请大师指点门径。师备禅师说:你听到偃溪水声了?来人答:听到,师备便告诉他:这就是你悟道的入门途径。禅茶茶艺讲究:壶中尽是三千水,分茶细听偃溪水声。斟茶之声亦如偃溪水声可启人心智,警醒心性,助人悟道。

  13.敬茶:【普渡众生】慧能有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似觅兔角。菩萨是梵语的略称,全称应为菩提萨陲。菩提是觉悟,萨陲是有情。所以菩萨是上求大悟大觉──成佛;下求有情普渡众生。敬茶意在以茶为媒体,使客人从茶的苦涩中品出人生百味,达到大彻大悟,得到大智大慧,故称之为普渡众生。

  14.闻香:【五气朝元】三花聚顶,五气朝元是佛教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五气朝元即做深呼吸,尽量多吸入茶的香气,并使茶香直达颅门,反复数次,这样有益于。

  15.观色:【曹溪观水】曹溪是地名,在广东曲江县双峰山下,公元676年(唐仪凤二年),六祖慧能住持曹溪宝林寺,此后曹溪被历代禅者视为禅宗祖庭。曹溪水喻指禅法。《密庵语录》载:凭听一滴曹溪水﹐散作皇都内苑春。观赏茶汤色泽称之为曹溪观水,暗喻要从深层次去看是色是空;同时也提示:曹溪一滴,源深流长(《塔铭九卷》)。

  16.品茶:【随波逐浪】随波逐浪典出于《五灯会元》卷十五。是云门三句中的第三句。云门宗接引学人的一个原则,即接物,去自由自在地体悟茶中百味,对苦涩不厌憎,对甘爽不偏爱,只有这样品茶才能心性闲适,旷达洒脱,才能从茶水中平悟出禅机佛礼。

  17.回味:【圆通妙觉】圆通妙觉即大悟大彻,即之灵觉。品了茶后,对前边的十程序,再细细回味,便会:有感即通,千杯茶映千杯月;圆通妙觉,万里云托万里天。干隆皇帝登上五台山菩萨顶时,曾写过一联:性相真如华海水﹐圆通妙觉法轮铃。这是他登山的体会,稍做改动:性相真如杯中水;圆通妙觉烹茶声。即是品禅茶的绝妙感受。佛法佛理就在日常最平凡的生活琐事之中,佛性真如就在人们自身的心底。

  18.谢茶:【再吃茶去】饮罢了茶要谢茶,谢茶是为了相约再品茶。茶禅一味。茶要常饮,禅要常参,性要常养,身要常修。中国前佛教协会会长赵仆初先生讲得最好: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禅茶文化精神

  禅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这一种精神决定了禅茶文化具有一种不同于哲学和伦理学的社会化育功能。禅茶文化离不开人文关怀,离不开人生日用,离不开禅的关照与感悟,离不开茶的精清、淡洁、涤烦、致和修养功夫。从这个角度来看,将禅茶文化的功能定位在包容、分享、结缘这八个字上,最为恰当;既理事圆融,又雅俗同归,具有在人生日用事中普遍落实和操作的现实意义。

  一、感恩

  用感恩的心态喝这杯茶,这杯茶就不仅仅是一碗茶汤,而在其中充满人文精神,充满了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相互成就、共融共济、同体不二的精神,化解,发扬正气,成就和气。

  二、包容

  用分享的心态来喝这杯茶,人间的恩恩怨怨都会像片片茶叶一样,把芳香甘美溶化到洁净的淡水中,变成有益于优化彼此身心气质的醍醐甘露,人间的正气和气就会在把盏相敬中得到落实。

  三、分享

  用分享的心态来喝这杯茶,培养我们推己及人的仁爱胸怀,想到人间还有诸多苦痛,想到社会还有种种缺陷,每个人都有责任把爱奉献给对方,少一点私欲,多一分公心;少一点冷漠,多一份爱。

  四、结缘

  用结缘的心态来喝这杯茶,以茶汤的至味,同所有人结茶缘,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让法的智慧,佛的慈悲,茶的香洁,善的和谐,净化人生,祥和社会。

  禅茶文化的精神正、清、雅;禅茶文化的功能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将正气溶入感恩中,将清气溶入包容中,将和气溶入分享中,将雅气溶入结缘中;在弘扬禅茶文化的精神和落实禅茶文化,发挥禅茶文化凝集人心、化解矛盾、优化自身素质、和谐自他关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弘扬禅茶文化的根本社会价值所在。

  禅茶茶道用具

  1.碳炉一个;2.陶制烧水壶一把;3.根雕茶桌一张;4.兔毫盏若干个;5.茶洗一个;6.有把手的泡壶一把;7.香炉一个;8.香一支;9.木鱼一个;10.磬一个;11.铁观音茶十克至十五克;12.茶道一套;13.佛乐磁带一合。

  禅茶基本程序

  1.──焚香合掌;

  2.调息──达摩面壁;

  3.煮水──丹霞烧佛;

  4.候汤──法海听潮;

  5.洗杯──法轮常转;

  6.烫壶──香汤浴佛;

  7.赏茶──拈花;

  8.投茶──菩萨如狱;

  9.冲水──漫天法雨;

  10.洗茶──万流归宗;

  11.泡茶──涵盖乾坤;

  12.分茶──偃流水声;

  13.敬茶──普渡众生;

  14.闻香──五气朝元;

  15.观色──曹溪观水;

  16.品茶──随波逐浪;

  17.回味──圆通妙觉;

  18.谢茶──再吃茶去。

  禅茶属于茶艺。自古有茶禅一味之说,禅茶中有禅机,禅茶的每道程序都源自佛典、启迪佛性,昭示佛理。

  禅茶茶艺还是最适合用于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茶艺,套禅茶茶艺共十八道程序,使大家放下世俗的烦恼,抛弃功利之心,以平和虚静之心,来领略茶禅一味的真谛。

  1.礼佛:【焚香合掌】同时播放《赞佛曲》、《》、《戒定真香》、《》等梵乐或梵唱,让幽雅平和的佛乐声,像一只温柔的手,把人的心牵引到虚无缥缈的境界,使人烦躁不宁的心平静下来。

  2.调息:【达摩面壁】达摩面壁是指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禅的故事。面壁时助手可伴随着佛乐,有节奏的敲打木鱼和磬,进一步营造祥和和肃穆的气氛。

  主泡者应指导客人随着佛乐静坐调息。静坐的姿势以佛门七支坐为最好。所谓七支坐法,就是指在静坐时肢体应注意七个要点:

  其一,双足跏趺也称为双盘足。如果不能双盘亦可用单盘。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做如意坐。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做金刚坐,开始习坐时,有人连单盘也做不了,也可以把双腿交叉架住。

  其二,脊梁直竖,使背脊每一个骨节都如算盘珠子迭竖在一起样,使肌肉放松。

  其三,左右两手环结在丹田下面,平放在胯骨部份。两手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两个大拇指轻轻相抵。这叫结手印也叫做印或定印。

  其四,左右双肩稍微张开,使其平整适度,不可沉肩弯背。

  其五,头正,后脑稍微向后收放,前腭内收而不低头。

  其六,双目似闭还开,视若无睹,目光可定在座前七、八公尺处。

  其七,舌头轻微舔抵上腭,面部微带笑容,全身神经与肌肉都自然放松。

  在佛乐中保持这种静坐的姿势10-15分钟。静坐时应配有坐垫,坐垫厚约两、三寸。如果配有椅子,亦可正襟危坐。

  3.煮水:【丹霞烧佛】在调息静坐的过程中,一名助手开始生火烧水,称之为丹霞烧佛。丹霞烧佛典出于《祖堂集》卷四。据记载丹霞天然禅师于惠林寺遇到天寒,就把佛像劈了烧火取暖。寺中主人讥讽他,禅师说:我焚佛尸寻求。(即佛骨)主人说:这是木头的,哪有什么子。禅师说:既然是这样,我烧的是木头,为什么还要责怪我呢?于是寺主无言以对。丹霞烧佛时要注意观察火相,从燃烧的火焰中去的短促以及生命的辉煌。

  4.侯汤:【法海听潮】佛教认为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从小中可以见大,从煮水候汤听水的初沸、鼎沸声中,人们会有法海潮音,随机普应的感悟。

  5.洗杯:【法轮常转】法轮常转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二十。径山宝印禅师云:初成正觉于鹿野苑中,转法轮,陈如最初悟道。法轮喻指佛法,而佛法就日常平凡的生活琐事之中。洗杯时眼前转的是杯子,心中动的是佛法,洗杯的目的是使茶杯洁净无尘;礼佛修身的目的是使心中洁净无尘。在转动杯子的手法洗杯时,或许可看到杯转而心动悟道。

  6.烫壶:【香汤浴佛】佛教最大的节日有两天:一是四月初八的日,二是七月十五的自恣日,这两天都叫。佛诞日要举行浴佛,及们要用香汤沐浴太子象(即释迦牟尼佛像)。用开水烫洗茶壶称之为香汤浴佛,表示佛无处不在,亦表明即心即佛。

  7.赏茶:【佛祖拈花】佛祖拈花微笑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一。据载:世尊在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藏,妙心,实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柯迦叶。借助佛祖拈花这道程序,向客人展示茶叶。

  8.投茶:【菩萨入狱】地藏王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据佛典记载,为了救度众生,救度鬼魂,地藏王菩萨表示:我不下,谁下地狱?地狱中只要有一个鬼,我永不成佛。投茶入壶,如菩萨入狱,赴汤蹈火,泡出的茶水可振万民精神,如菩萨救度众生,在这里茶性与佛理是相通的。

  9.冲水:【漫天法雨】佛法无边,润泽众生,泡茶冲水如漫天法雨普降,使人如醍醐灌顶,由迷达悟。壶中升起的热气如慈云氤氲,使人如沐浴春风,心萌善念。

  10.洗茶:【万流归宗】五台山著名的金阁寺有一副对联:一尘不染清静地,万善同归般若门。茶本洁净仍然要洗,追求的是一尘不染。佛教传到中国后,一花开五叶,千佛万神各门各派追求的都是大悟大彻,万流归宗,归的都是般若之门。般若是梵语音译词,即无量智能,具此智能便可成佛。

  11.泡茶:【涵盖乾坤】涵盖乾坤典出于《五灯会元》卷十八。惠泉禅师曰:昔日云门有三句,谓涵盖乾坤句,截断众流句,随波逐流句。这三句是云门宗的三要义,涵盖乾坤意谓真如佛性处处存在,包容一切,万事万物无不是真如妙体,在小小的茶壶中也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佛理和禅机。

  12.分茶:【偃溪水声】偃溪水声典出于《景德传灯录》卷十八。据载有人问师备禅:学人初入禅林,请大师指点门径。师备禅师说:你听到偃溪水声了?来人答:听到,师备便告诉他:这就是你悟道的入门途径。禅茶茶艺讲究:壶中尽是三千水,分茶细听偃溪水声。斟茶之声亦如偃溪水声可启人心智,警醒心性,助人悟道。

  13.敬茶:【普渡众生】慧能有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似觅兔角。菩萨是梵语的略称,全称应为菩提萨陲。菩提是觉悟,萨陲是有情。所以菩萨是上求大悟大觉──成佛;下求有情普渡众生。敬茶意在以茶为媒体,使客人从茶的苦涩中品出人生百味,达到大彻大悟,得到大智大慧,故称之为普渡众生。

  14.闻香:【五气朝元】三花聚顶,五气朝元是佛教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五气朝元即做深呼吸,尽量多吸入茶的香气,并使茶香直达颅门,反复数次,这样有益于。

  15.观色:【曹溪观水】曹溪是地名,在广东曲江县双峰山下,公元676年(唐仪凤二年),六祖慧能住持曹溪宝林寺,此后曹溪被历代禅者视为禅宗祖庭。曹溪水喻指禅法。《密庵语录》载:凭听一滴曹溪水﹐散作皇都内苑春。观赏茶汤色泽称之为曹溪观水,暗喻要从深层次去看是色是空;同时也提示:曹溪一滴,源深流长(《塔铭九卷》)。

  16.品茶:【随波逐浪】随波逐浪典出于《五灯会元》卷十五。是云门三句中的第三句。云门宗接引学人的一个原则,即接物,去自由自在地体悟茶中百味,对苦涩不厌憎,对甘爽不偏爱,只有这样品茶才能心性闲适,旷达洒脱,才能从茶水中平悟出禅机佛礼。

  17.回味:【圆通妙觉】圆通妙觉即大悟大彻,即之灵觉。品了茶后,对前边的十程序,再细细回味,便会:有感即通,千杯茶映千杯月;圆通妙觉,万里云托万里天。干隆皇帝登上五台山菩萨顶时,曾写过一联:性相真如华海水﹐圆通妙觉法轮铃。这是他登山的体会,稍做改动:性相真如杯中水;圆通妙觉烹茶声。即是品禅茶的绝妙感受。佛法佛理就在日常最平凡的生活琐事之中,佛性真如就在人们自身的心底。

  18.谢茶:【再吃茶去】饮罢了茶要谢茶,谢茶是为了相约再品茶。茶禅一味。茶要常饮,禅要常参,性要常养,身要常修。中国前佛教协会会长赵仆初先生讲得最好: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禅茶文化精神

  禅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这一种精神决定了禅茶文化具有一种不同于哲学和伦理学的社会化育功能。禅茶文化离不开人文关怀,离不开人生日用,离不开禅的关照与感悟,离不开茶的精清、淡洁、涤烦、致和修养功夫。从这个角度来看,将禅茶文化的功能定位在包容、分享、结缘这八个字上,最为恰当;既理事圆融,又雅俗同归,具有在人生日用事中普遍落实和操作的现实意义。

  一、感恩

  用感恩的心态喝这杯茶,这杯茶就不仅仅是一碗茶汤,而在其中充满人文精神,充满了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相互成就、共融共济、同体不二的精神,化解,发扬正气,成就和气。

  二、包容

  用分享的心态来喝这杯茶,人间的恩恩怨怨都会像片片茶叶一样,把芳香甘美溶化到洁净的淡水中,变成有益于优化彼此身心气质的醍醐甘露,人间的正气和气就会在把盏相敬中得到落实。

  三、分享

  用分享的心态来喝这杯茶,培养我们推己及人的仁爱胸怀,想到人间还有诸多苦痛,想到社会还有种种缺陷,每个人都有责任把爱奉献给对方,少一点私欲,多一分公心;少一点冷漠,多一份爱。

  四、结缘

  用结缘的心态来喝这杯茶,以茶汤的至味,同所有人结茶缘,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让法的智慧,佛的慈悲,茶的香洁,善的和谐,净化人生,祥和社会。

  禅茶文化的精神正、清、雅;禅茶文化的功能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将正气溶入感恩中,将清气溶入包容中,将和气溶入分享中,将雅气溶入结缘中;在弘扬禅茶文化的精神和落实禅茶文化,发挥禅茶文化凝集人心、化解矛盾、优化自身素质、和谐自他关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弘扬禅茶文化的根本社会价值所在。

  禅茶茶道用具

  1.碳炉一个;2.陶制烧水壶一把;3.根雕茶桌一张;4.兔毫盏若干个;5.茶洗一个;6.有把手的泡壶一把;7.香炉一个;8.香一支;9.木鱼一个;10.磬一个;11.铁观音茶十克至十五克;12.茶道一套;13.佛乐磁带一合。

  禅茶基本程序

  1.──焚香合掌;

  2.调息──达摩面壁;

  3.煮水──丹霞烧佛;

  4.候汤──法海听潮;

  5.洗杯──法轮常转;

  6.烫壶──香汤浴佛;

  7.赏茶──拈花;

  8.投茶──菩萨如狱;

  9.冲水──漫天法雨;

  10.洗茶──万流归宗;

  11.泡茶──涵盖乾坤;

  12.分茶──偃流水声;

  13.敬茶──普渡众生;

  14.闻香──五气朝元;

  15.观色──曹溪观水;

  16.品茶──随波逐浪;

  17.回味──圆通妙觉;

  18.谢茶──再吃茶去。

  禅茶属于茶艺。自古有茶禅一味之说,禅茶中有禅机,禅茶的每道程序都源自佛典、启迪佛性,昭示佛理。

  禅茶茶艺还是最适合用于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茶艺,套禅茶茶艺共十八道程序,使大家放下世俗的烦恼,抛弃功利之心,以平和虚静之心,来领略茶禅一味的真谛。

  1.礼佛:【焚香合掌】同时播放《赞佛曲》、《》、《戒定真香》、《》等梵乐或梵唱,让幽雅平和的佛乐声,像一只温柔的手,把人的心牵引到虚无缥缈的境界,使人烦躁不宁的心平静下来。

  2.调息:【达摩面壁】达摩面壁是指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禅的故事。面壁时助手可伴随着佛乐,有节奏的敲打木鱼和磬,进一步营造祥和和肃穆的气氛。

  主泡者应指导客人随着佛乐静坐调息。静坐的姿势以佛门七支坐为最好。所谓七支坐法,就是指在静坐时肢体应注意七个要点:

  其一,双足跏趺也称为双盘足。如果不能双盘亦可用单盘。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做如意坐。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做金刚坐,开始习坐时,有人连单盘也做不了,也可以把双腿交叉架住。

  其二,脊梁直竖,使背脊每一个骨节都如算盘珠子迭竖在一起样,使肌肉放松。

  其三,左右两手环结在丹田下面,平放在胯骨部份。两手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两个大拇指轻轻相抵。这叫结手印也叫做印或定印。

  其四,左右双肩稍微张开,使其平整适度,不可沉肩弯背。

  其五,头正,后脑稍微向后收放,前腭内收而不低头。

  其六,双目似闭还开,视若无睹,目光可定在座前七、八公尺处。

  其七,舌头轻微舔抵上腭,面部微带笑容,全身神经与肌肉都自然放松。

  在佛乐中保持这种静坐的姿势10-15分钟。静坐时应配有坐垫,坐垫厚约两、三寸。如果配有椅子,亦可正襟危坐。

  3.煮水:【丹霞烧佛】在调息静坐的过程中,一名助手开始生火烧水,称之为丹霞烧佛。丹霞烧佛典出于《祖堂集》卷四。据记载丹霞天然禅师于惠林寺遇到天寒,就把佛像劈了烧火取暖。寺中主人讥讽他,禅师说:我焚佛尸寻求。(即佛骨)主人说:这是木头的,哪有什么子。禅师说:既然是这样,我烧的是木头,为什么还要责怪我呢?于是寺主无言以对。丹霞烧佛时要注意观察火相,从燃烧的火焰中去的短促以及生命的辉煌。

  4.侯汤:【法海听潮】佛教认为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从小中可以见大,从煮水候汤听水的初沸、鼎沸声中,人们会有法海潮音,随机普应的感悟。

  5.洗杯:【法轮常转】法轮常转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二十。径山宝印禅师云:初成正觉于鹿野苑中,转法轮,陈如最初悟道。法轮喻指佛法,而佛法就日常平凡的生活琐事之中。洗杯时眼前转的是杯子,心中动的是佛法,洗杯的目的是使茶杯洁净无尘;礼佛修身的目的是使心中洁净无尘。在转动杯子的手法洗杯时,或许可看到杯转而心动悟道。

  6.烫壶:【香汤浴佛】佛教最大的节日有两天:一是四月初八的日,二是七月十五的自恣日,这两天都叫。佛诞日要举行浴佛,及们要用香汤沐浴太子象(即释迦牟尼佛像)。用开水烫洗茶壶称之为香汤浴佛,表示佛无处不在,亦表明即心即佛。

  7.赏茶:【佛祖拈花】佛祖拈花微笑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一。据载:世尊在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藏,妙心,实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柯迦叶。借助佛祖拈花这道程序,向客人展示茶叶。

  8.投茶:【菩萨入狱】地藏王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据佛典记载,为了救度众生,救度鬼魂,地藏王菩萨表示:我不下,谁下地狱?地狱中只要有一个鬼,我永不成佛。投茶入壶,如菩萨入狱,赴汤蹈火,泡出的茶水可振万民精神,如菩萨救度众生,在这里茶性与佛理是相通的。

  9.冲水:【漫天法雨】佛法无边,润泽众生,泡茶冲水如漫天法雨普降,使人如醍醐灌顶,由迷达悟。壶中升起的热气如慈云氤氲,使人如沐浴春风,心萌善念。

  10.洗茶:【万流归宗】五台山著名的金阁寺有一副对联:一尘不染清静地,万善同归般若门。茶本洁净仍然要洗,追求的是一尘不染。佛教传到中国后,一花开五叶,千佛万神各门各派追求的都是大悟大彻,万流归宗,归的都是般若之门。般若是梵语音译词,即无量智能,具此智能便可成佛。

  11.泡茶:【涵盖乾坤】涵盖乾坤典出于《五灯会元》卷十八。惠泉禅师曰:昔日云门有三句,谓涵盖乾坤句,截断众流句,随波逐流句。这三句是云门宗的三要义,涵盖乾坤意谓真如佛性处处存在,包容一切,万事万物无不是真如妙体,在小小的茶壶中也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佛理和禅机。

  12.分茶:【偃溪水声】偃溪水声典出于《景德传灯录》卷十八。据载有人问师备禅:学人初入禅林,请大师指点门径。师备禅师说:你听到偃溪水声了?来人答:听到,师备便告诉他:这就是你悟道的入门途径。禅茶茶艺讲究:壶中尽是三千水,分茶细听偃溪水声。斟茶之声亦如偃溪水声可启人心智,警醒心性,助人悟道。

  13.敬茶:【普渡众生】慧能有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似觅兔角。菩萨是梵语的略称,全称应为菩提萨陲。菩提是觉悟,萨陲是有情。所以菩萨是上求大悟大觉──成佛;下求有情普渡众生。敬茶意在以茶为媒体,使客人从茶的苦涩中品出人生百味,达到大彻大悟,得到大智大慧,故称之为普渡众生。

  14.闻香:【五气朝元】三花聚顶,五气朝元是佛教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五气朝元即做深呼吸,尽量多吸入茶的香气,并使茶香直达颅门,反复数次,这样有益于。

  15.观色:【曹溪观水】曹溪是地名,在广东曲江县双峰山下,公元676年(唐仪凤二年),六祖慧能住持曹溪宝林寺,此后曹溪被历代禅者视为禅宗祖庭。曹溪水喻指禅法。《密庵语录》载:凭听一滴曹溪水﹐散作皇都内苑春。观赏茶汤色泽称之为曹溪观水,暗喻要从深层次去看是色是空;同时也提示:曹溪一滴,源深流长(《塔铭九卷》)。

  16.品茶:【随波逐浪】随波逐浪典出于《五灯会元》卷十五。是云门三句中的第三句。云门宗接引学人的一个原则,即接物,去自由自在地体悟茶中百味,对苦涩不厌憎,对甘爽不偏爱,只有这样品茶才能心性闲适,旷达洒脱,才能从茶水中平悟出禅机佛礼。

  17.回味:【圆通妙觉】圆通妙觉即大悟大彻,即之灵觉。品了茶后,对前边的十程序,再细细回味,便会:有感即通,千杯茶映千杯月;圆通妙觉,万里云托万里天。干隆皇帝登上五台山菩萨顶时,曾写过一联:性相真如华海水﹐圆通妙觉法轮铃。这是他登山的体会,稍做改动:性相真如杯中水;圆通妙觉烹茶声。即是品禅茶的绝妙感受。佛法佛理就在日常最平凡的生活琐事之中,佛性真如就在人们自身的心底。

  18.谢茶:【再吃茶去】饮罢了茶要谢茶,谢茶是为了相约再品茶。茶禅一味。茶要常饮,禅要常参,性要常养,身要常修。中国前佛教协会会长赵仆初先生讲得最好: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禅茶文化精神

  禅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这一种精神决定了禅茶文化具有一种不同于哲学和伦理学的社会化育功能。禅茶文化离不开人文关怀,离不开人生日用,离不开禅的关照与感悟,离不开茶的精清、淡洁、涤烦、致和修养功夫。从这个角度来看,将禅茶文化的功能定位在包容、分享、结缘这八个字上,最为恰当;既理事圆融,又雅俗同归,具有在人生日用事中普遍落实和操作的现实意义。

  一、感恩

  用感恩的心态喝这杯茶,这杯茶就不仅仅是一碗茶汤,而在其中充满人文精神,充满了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相互成就、共融共济、同体不二的精神,化解,发扬正气,成就和气。

  二、包容

  用分享的心态来喝这杯茶,人间的恩恩怨怨都会像片片茶叶一样,把芳香甘美溶化到洁净的淡水中,变成有益于优化彼此身心气质的醍醐甘露,人间的正气和气就会在把盏相敬中得到落实。

  三、分享

  用分享的心态来喝这杯茶,培养我们推己及人的仁爱胸怀,想到人间还有诸多苦痛,想到社会还有种种缺陷,每个人都有责任把爱奉献给对方,少一点私欲,多一分公心;少一点冷漠,多一份爱。

  四、结缘

  用结缘的心态来喝这杯茶,以茶汤的至味,同所有人结茶缘,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让法的智慧,佛的慈悲,茶的香洁,善的和谐,净化人生,祥和社会。

  禅茶文化的精神正、清、雅;禅茶文化的功能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将正气溶入感恩中,将清气溶入包容中,将和气溶入分享中,将雅气溶入结缘中;在弘扬禅茶文化的精神和落实禅茶文化,发挥禅茶文化凝集人心、化解矛盾、优化自身素质、和谐自他关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弘扬禅茶文化的根本社会价值所在。

  禅茶茶道用具

  1.碳炉一个;2.陶制烧水壶一把;3.根雕茶桌一张;4.兔毫盏若干个;5.茶洗一个;6.有把手的泡壶一把;7.香炉一个;8.香一支;9.木鱼一个;10.磬一个;11.铁观音茶十克至十五克;12.茶道一套;13.佛乐磁带一合。

  禅茶基本程序

  1.──焚香合掌;

  2.调息──达摩面壁;

  3.煮水──丹霞烧佛;

  4.候汤──法海听潮;

  5.洗杯──法轮常转;

  6.烫壶──香汤浴佛;

  7.赏茶──拈花;

  8.投茶──菩萨如狱;

  9.冲水──漫天法雨;

  10.洗茶──万流归宗;

  11.泡茶──涵盖乾坤;

  12.分茶──偃流水声;

  13.敬茶──普渡众生;

  14.闻香──五气朝元;

  15.观色──曹溪观水;

  16.品茶──随波逐浪;

  17.回味──圆通妙觉;

  18.谢茶──再吃茶去。

  禅茶属于茶艺。自古有茶禅一味之说,禅茶中有禅机,禅茶的每道程序都源自佛典、启迪佛性,昭示佛理。

  禅茶茶艺还是最适合用于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茶艺,套禅茶茶艺共十八道程序,使大家放下世俗的烦恼,抛弃功利之心,以平和虚静之心,来领略茶禅一味的真谛。

  1.礼佛:【焚香合掌】同时播放《赞佛曲》、《》、《戒定真香》、《》等梵乐或梵唱,让幽雅平和的佛乐声,像一只温柔的手,把人的心牵引到虚无缥缈的境界,使人烦躁不宁的心平静下来。

  2.调息:【达摩面壁】达摩面壁是指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禅的故事。面壁时助手可伴随着佛乐,有节奏的敲打木鱼和磬,进一步营造祥和和肃穆的气氛。

  主泡者应指导客人随着佛乐静坐调息。静坐的姿势以佛门七支坐为最好。所谓七支坐法,就是指在静坐时肢体应注意七个要点:

  其一,双足跏趺也称为双盘足。如果不能双盘亦可用单盘。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做如意坐。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做金刚坐,开始习坐时,有人连单盘也做不了,也可以把双腿交叉架住。

  其二,脊梁直竖,使背脊每一个骨节都如算盘珠子迭竖在一起样,使肌肉放松。

  其三,左右两手环结在丹田下面,平放在胯骨部份。两手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两个大拇指轻轻相抵。这叫结手印也叫做印或定印。

  其四,左右双肩稍微张开,使其平整适度,不可沉肩弯背。

  其五,头正,后脑稍微向后收放,前腭内收而不低头。

  其六,双目似闭还开,视若无睹,目光可定在座前七、八公尺处。

  其七,舌头轻微舔抵上腭,面部微带笑容,全身神经与肌肉都自然放松。

  在佛乐中保持这种静坐的姿势10-15分钟。静坐时应配有坐垫,坐垫厚约两、三寸。如果配有椅子,亦可正襟危坐。

  3.煮水:【丹霞烧佛】在调息静坐的过程中,一名助手开始生火烧水,称之为丹霞烧佛。丹霞烧佛典出于《祖堂集》卷四。据记载丹霞天然禅师于惠林寺遇到天寒,就把佛像劈了烧火取暖。寺中主人讥讽他,禅师说:我焚佛尸寻求。(即佛骨)主人说:这是木头的,哪有什么子。禅师说:既然是这样,我烧的是木头,为什么还要责怪我呢?于是寺主无言以对。丹霞烧佛时要注意观察火相,从燃烧的火焰中去的短促以及生命的辉煌。

  4.侯汤:【法海听潮】佛教认为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从小中可以见大,从煮水候汤听水的初沸、鼎沸声中,人们会有法海潮音,随机普应的感悟。

  5.洗杯:【法轮常转】法轮常转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二十。径山宝印禅师云:初成正觉于鹿野苑中,转法轮,陈如最初悟道。法轮喻指佛法,而佛法就日常平凡的生活琐事之中。洗杯时眼前转的是杯子,心中动的是佛法,洗杯的目的是使茶杯洁净无尘;礼佛修身的目的是使心中洁净无尘。在转动杯子的手法洗杯时,或许可看到杯转而心动悟道。

  6.烫壶:【香汤浴佛】佛教最大的节日有两天:一是四月初八的日,二是七月十五的自恣日,这两天都叫。佛诞日要举行浴佛,及们要用香汤沐浴太子象(即释迦牟尼佛像)。用开水烫洗茶壶称之为香汤浴佛,表示佛无处不在,亦表明即心即佛。

  7.赏茶:【佛祖拈花】佛祖拈花微笑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一。据载:世尊在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藏,妙心,实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柯迦叶。借助佛祖拈花这道程序,向客人展示茶叶。

  8.投茶:【菩萨入狱】地藏王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据佛典记载,为了救度众生,救度鬼魂,地藏王菩萨表示:我不下,谁下地狱?地狱中只要有一个鬼,我永不成佛。投茶入壶,如菩萨入狱,赴汤蹈火,泡出的茶水可振万民精神,如菩萨救度众生,在这里茶性与佛理是相通的。

  9.冲水:【漫天法雨】佛法无边,润泽众生,泡茶冲水如漫天法雨普降,使人如醍醐灌顶,由迷达悟。壶中升起的热气如慈云氤氲,使人如沐浴春风,心萌善念。

  10.洗茶:【万流归宗】五台山著名的金阁寺有一副对联:一尘不染清静地,万善同归般若门。茶本洁净仍然要洗,追求的是一尘不染。佛教传到中国后,一花开五叶,千佛万神各门各派追求的都是大悟大彻,万流归宗,归的都是般若之门。般若是梵语音译词,即无量智能,具此智能便可成佛。

  11.泡茶:【涵盖乾坤】涵盖乾坤典出于《五灯会元》卷十八。惠泉禅师曰:昔日云门有三句,谓涵盖乾坤句,截断众流句,随波逐流句。这三句是云门宗的三要义,涵盖乾坤意谓真如佛性处处存在,包容一切,万事万物无不是真如妙体,在小小的茶壶中也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佛理和禅机。

  12.分茶:【偃溪水声】偃溪水声典出于《景德传灯录》卷十八。据载有人问师备禅:学人初入禅林,请大师指点门径。师备禅师说:你听到偃溪水声了?来人答:听到,师备便告诉他:这就是你悟道的入门途径。禅茶茶艺讲究:壶中尽是三千水,分茶细听偃溪水声。斟茶之声亦如偃溪水声可启人心智,警醒心性,助人悟道。

  13.敬茶:【普渡众生】慧能有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似觅兔角。菩萨是梵语的略称,全称应为菩提萨陲。菩提是觉悟,萨陲是有情。所以菩萨是上求大悟大觉──成佛;下求有情普渡众生。敬茶意在以茶为媒体,使客人从茶的苦涩中品出人生百味,达到大彻大悟,得到大智大慧,故称之为普渡众生。

  14.闻香:【五气朝元】三花聚顶,五气朝元是佛教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五气朝元即做深呼吸,尽量多吸入茶的香气,并使茶香直达颅门,反复数次,这样有益于。

  15.观色:【曹溪观水】曹溪是地名,在广东曲江县双峰山下,公元676年(唐仪凤二年),六祖慧能住持曹溪宝林寺,此后曹溪被历代禅者视为禅宗祖庭。曹溪水喻指禅法。《密庵语录》载:凭听一滴曹溪水﹐散作皇都内苑春。观赏茶汤色泽称之为曹溪观水,暗喻要从深层次去看是色是空;同时也提示:曹溪一滴,源深流长(《塔铭九卷》)。

  16.品茶:【随波逐浪】随波逐浪典出于《五灯会元》卷十五。是云门三句中的第三句。云门宗接引学人的一个原则,即接物,去自由自在地体悟茶中百味,对苦涩不厌憎,对甘爽不偏爱,只有这样品茶才能心性闲适,旷达洒脱,才能从茶水中平悟出禅机佛礼。

  17.回味:【圆通妙觉】圆通妙觉即大悟大彻,即之灵觉。品了茶后,对前边的十程序,再细细回味,便会:有感即通,千杯茶映千杯月;圆通妙觉,万里云托万里天。干隆皇帝登上五台山菩萨顶时,曾写过一联:性相真如华海水﹐圆通妙觉法轮铃。这是他登山的体会,稍做改动:性相真如杯中水;圆通妙觉烹茶声。即是品禅茶的绝妙感受。佛法佛理就在日常最平凡的生活琐事之中,佛性真如就在人们自身的心底。

  18.谢茶:【再吃茶去】饮罢了茶要谢茶,谢茶是为了相约再品茶。茶禅一味。茶要常饮,禅要常参,性要常养,身要常修。中国前佛教协会会长赵仆初先生讲得最好: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请收藏本站:https://www.xuanshu9.com。选书网手机版:https://m.xuanshu9.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