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6章 大吴三十六郡_重生之吴霸春秋
选书网 > 重生之吴霸春秋 > 第966章 大吴三十六郡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966章 大吴三十六郡

  第966章大吴三十六郡

  时间进入吴王庆忌三十一年,即公元前483年,农历九月末。

  孙武率兵长途奔袭齐、宋、鲁三国联军所在的陶丘,大败之,斩首四万,俘虏三万余人。

  在庆忌的命令下,伍子胥跟着率领十万大军先一步东征,跨越大河之后,迅速攻取帝丘、澶渊、城濮、铁丘等城邑。

  庆忌与孙武于是在帝丘合兵一处。

  吴国大军对齐国发起了全面进攻,对于宋鲁两国却是基本上秋毫无犯,只是派兵驻防于其边境,防止宋鲁两国派兵支援齐国。

  “故卫之地,可为我大吴的第三十六个郡——东郡。”

  庆忌睥睨了一眼身边的阳虎,道:“阳虎,你暂代东郡郡守一职,治所帝丘,负责在这里督运粮秣辎重,并配合中枢,选派官吏即刻上任。”

  “诺。”

  阳虎答应了下来。

  不过,阳虎还是皱着眉头,颇为迟疑的道:“大王,昔日季子曰:卫地多君子,其国无患也。”

  “卫地也算是人才济济。眼下,从本土调派官吏,可能一时间无法到位。”

  “臣以为,为使东郡迅速安定,民心归于吴,大王可考虑酌情任用故卫之人(贵族)担任地方官吏,配合治理政务。”

  “善。”

  庆忌淡淡的道:“选派官吏之事,交由你全权负责。阳虎,寡人不问过程,只要结果。”

  “臣,谨遵王命!”

  吴国扩张的速度太快,所需要的人才是不知凡几的。

  诚然,吴国有着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稷下学宫以及各地的官学都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但是这些人才不一定会出仕,也不一定是合适的治政之才。

  再者说,作为一个县令,一个县丞,一个主簿,可能需要一定的从政经验,再不济也要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政治面貌。

  如卫国的贵族,思想道德极高,不容易背叛。

  庆忌可以暂时信得过他们。

  这时,站在一边的范蠡进言道:“大王,臣以为,为收取故卫之地,即东郡黎庶之心,大王可立卫君蒯聩为侯,赐予食邑,以彰显大王之恩德。”

  灭国不绝祀吗?

  这是古往今来华夏列国的老传统了。

  再者说,当年阖闾以专诸刺王僚,弑君篡位,庆忌不得不逃亡到卫国,是卫灵公收留了庆忌,让他得以在卫地招兵买马,聚拢军队,然后伐吴成功……

  对于庆忌,卫国有着莫大的恩情。

  现在,于情于理,庆忌都不应该“忘恩负义”。

  当然了,这么多年过去了,庆忌也报了卫国的恩情。

  但,吴国跟卫国之间的情谊是剪不断理还乱的。

  “卫君蒯聩何在?”

  “回禀大王,蒯聩自从卫国覆灭后,就被齐人迁到了临淄定居。不过臣听说蒯聩的弟弟,卫灵公的少子郢,逃到了孔圉家里,隐姓埋名,因而躲过了一劫。”

  庆忌瞥了一眼范蠡,问道:“范蠡,你是让寡人立公子郢为卫侯?是否有些名不正言不顺?”

  按照法理来说,卫灵公的嫡长子是蒯聩,蒯聩也成了卫国的国君,现在卫国覆灭,庆忌理所应当要立蒯聩为卫侯,以沿袭卫氏的宗庙祭祀。

  “大王,蒯聩此人,品行不佳,又曾起兵反抗过吴国,不宜为侯,大王应考虑立别人为卫侯,以便于人心所向。”

  “好。”

  庆忌并不在意,立谁为卫侯。

  毕竟,这只是一个名分,任何人为卫侯,都不可能威胁到吴国的安全。

  庆忌又环视一周,看着滔滔不绝的濮水,不由得眯起了眼睛。

  “这帝丘之名,犯了忌讳,要改一改……”

  “从今往后,帝丘改名为‘濮阳’。”

  “诺!”

  “帝”之一字,是不能随便使用的。

  过去人们不注意,但是庆忌可不能容忍。

  上古时期濮阳一带地跨兖、冀二州,是黄帝为首的华夏集团与少昊为首的东夷集团活动的交接地带。

  黄帝与蚩尤的大战就发生在这里,据说蚩尤之首就埋在濮阳附近。

  黄帝长子玄嚣青阳氏邑于顿丘,次子昌意筑昌意城;黄帝史官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被尊为“造字圣人”,大概都是在濮阳一带。

  中原地区继黄帝之后由颛顼统一治理,都帝丘,史称“颛顼之墟”。

  后相即位,都帝丘,至帝杼时迁都于原。

  其间历百年,濮阳一直是夏文化中心地带,不仅农业发达,制陶和冶铜技术也处于领先地位……

  殷商时期以契为始祖的子姓集团,活动于今豫东、豫北和冀南一带,势力发展至东海之滨。

  汤时征服了昆吾、韦、顾等邦国,后灭夏建商。

  武王伐纣,大周成为新的联邦王国的宗主国后,帝丘一带称东国,为管叔封地。

  周成王四年,周公旦东征,平定武庚及三监叛乱,封康叔于河、淇之间,建立卫国,帝丘一带受其节制。

  在那个时代,帝丘一带的经济、文化都得到迅速发展,实力较强。

  周厉王的时候,卫武公曾带兵入朝平定叛乱,稳定政局。

  昔日散居于齐、卫北部的狄人入侵卫国,占领卫都朝歌。

  于是卫成公迁都帝丘,帝丘成为卫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迄今为止已经有一百多年的时间。

  当时黄河大改道流经濮阳,给这里带来水利之便。

  人们用桔槔提水灌田,农业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

  农业的发展带动了纺织、皮革、竹木、冶铸等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业兴旺,涌现出一批城镇。

  如临黄河的戚邑,水陆交通便利,经济十分繁荣。

  诸侯来卫国的十四次会盟中,就有半数在戚举行。

  人们于“桑间濮上”创造的诗歌“卫郑新声”,风靡华夏。

  同时,帝丘位居黄河要津、中原腹地,一向是为兵家必争之地。

  对于濮阳这个地方,庆忌怎能不重视?

  “大河之水经常泛滥。等战事结束后,即刻派人到濮阳治理水患,可修建堤坝、水渠,引大河之水灌溉田地,造福于民。”

  “诺!”

  庆忌有必要考虑这样的事情。

  在卫国治下,卫人没有那么强大的国力开凿水渠,灌溉田地,或者是,卫国的贵族都没有这种心思。

  不过,为了造福于民,也为了得到故卫之地的民心,庆忌是能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修桥铺路,建造河堤,开凿水渠的。

  请收藏本站:https://www.xuanshu9.com。选书网手机版:https://m.xuanshu9.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